您当前的位置:五五电子网电子知识电子学习基础知识电脑-单片机-自动控制自动调节原理的基本知识 正文
自动调节原理的基本知识

自动调节原理的基本知识

点击数:7103 次   录入时间:03-04 11:35:38   整理:http://www.55dianzi.com   电脑-单片机-自动控制

一、基本控制策略

一般来说,高加和低加系统都采用单回路调节。在不考虑系统耦合的情况下,它们是火电厂最简单的自动调节系统了。调节原理框图如下:

上世纪90年代以前,国内的调节系统都采用分立元件,也就是说有比例调节器,有积分调节器。如果使用无差调节的话,需要使用两个调节器:比例和积分调节器。这种情况下,尽可能使用少的调节功能就比较重要。一方面节省了费用,另一方面节省了宝贵的空间——当时几乎所有控制测量设备都很庞大,控制间一般都比较拥挤。所以这个时候,高低加调节系统都采用纯比例调节。也有的电厂感觉高加系统更加重要一下,就把高加系统也加上了积分调节器。

后来在90年代左右,国内又引进了组件式控制系统,国内叫MZ-III型组件控制系统。目前国内许多教科在讲述自动调节系统的时候,还大量的用MZ-III作为基础来讲述控制策略。

这个系统的的调节器功能多了,既有单独的比例、积分、微分调节器,又有组合了比例积分、比例微分、比例积分微分的调节器,可以不用过多考虑空间限制了。可是该组件故障率较高,即使是多功能调节器,也是把比例积分微分三种功能叠加到一个调节期内部,所以故障率还是有的,购买成本还是偏高的。

所以当时也有纯比例调节系统的存在。

后来,国内电厂掀起大规模的DCS改造和应用风潮。对于DCS来说,增加一个积分运算功能不涉及到任何费用。并且DCS内每个调节器一般都要加上比例积分作用,就看用户愿不愿意使用了。那么使用积分不会带来费用和空间问题的情况下,纯比例作用渐渐要绝迹了。

但是对于积分作用的应用,理论上还有必要搞清楚一个概念:自平衡能力。

二、自平衡能力

本来本文不打算提及一些过于书本化的概念。但是这里必须要对自平衡能力做一个介绍:

还是前面说的那个水池。上面一个进水管,下面一个出水管。

如果进水管流量增大一些,水池水位会增高,导致出水口压力增大,出水阀前后差压增大,出水流量也增大,一直增大到进出水流量相等,水位卫视在新的高度不再变化。

这说明这个水池不需要经过调节,水位就可以自动稳定在一个水位。我们说:这个水池具有自平衡调节能力。

还是这个水池。如果把出水阀换成了泵,当进水流量做一次改变的时候,不管入口压力多泵的出水量高始终不变化,那么水池的水位会一直改变下去。很简单,这个水池没有自平衡能力。

对于自平衡能力,各种教科书中,又是飞升曲线,又是迟延特性,洋洋洒洒,一般都能说万把字。用处不大,全部省略不提。

那么我们说自平衡能力有什么用处呢?

 

据我看到的电力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自动调节原理》(西安电力学校编1980年版)介绍:无自平衡能力的调节对象,是不能用积分作用的。据其分析简述如下:

我们来看:当进水阀开大后,流量增加,水位升高。调节器调节使得出水泵开大,让水位降低。当出水泵开到一定地步,进出口流量相等的时候,水位保持平衡。可是这个时候因为积分的存在,积分使得泵以最大的速度继续开大,一直到水位等于设定值泵的流量才停止变化。而此时,出口流量又远大于进口流量,故此水位不能稳定,形成震荡。(实际叙述很麻烦,咱们这里虽然说了很多废话,可是总体来说还是比较简练的)

这个描述存在两个问题:

1、 积分的速度与积分参数和输入偏差有关。进出口流量相等的时候不是水位偏差最大的时候,而是水位略微有所回调。所以此时泵的改变速度不是最大。

2、 如果比例积分设置参数合适,这个系统是个逐渐收敛的过程。在手动状态下,出水流量通过增加—降低的反复调节,最终水位可以稳定在任何一个值,而不是某一个特定值。那么比例、积分作用使得出水流量的反复波动,最终应该可以稳定,并且实现无差。

所以我认为,不管有无自平衡能力,都可以使用积分作用。只是有自平衡能力的调节对象的参数更容易整定,调节更容易稳定。

据我考察,许多电厂不管三七二十一,全部都加有积分作用,也都能稳定运行。

三、随动调节系统

有人曾经提过:电厂有一种随动调节系统,也就是自动投入时候只要在正常水位范围内,可以稳定在任何一个定值。我不清楚业内是 “随动调节系统”的提法的具体含义。但是根据上面的表述,“可以稳定在任何一个定值”的话,要实现这个功能很简单,就是去掉积分作用,用纯比例调节。因为纯比例调节没有消除静态偏差的功能,当然可以稳定在任何一个值了。

对于与随动调节系统,我想应该还有一种方式:设定值是经常变动的。这样的系统很多:火电厂的滑压运行方式,这个滑压就是压力需要平滑的波动,其设定值就应该是个波动的函数。还有在中调控制下的机炉协调(专业术语叫做AGC)的机组负荷设定值,应该也算是经常变动的。

电力行业之外,这种系统也很多。比如管道焊接中,为了消除热应力,需要对焊接点进行控制下降温度法,这个控制下降的温度设定值,就应该是经常变化的,甚至是用时间函数来确定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设定值常变,有三种情况:

1、随便让它变不加控制;

2、是加以控制,根据时间或者其它情况,设定值做一个有规律的修改;

3、设定值是受其他因素控制的函数计算值。

四、对于系统耦合的解决办法

我们之所以专门介绍高低加调节系统,就是因为系统之间存在着耦合,而且这种状况在电厂中非常普遍。下图是一个电厂的低加系统耦合情况示意图。

#4低加的凝结水流入#5低加,#5低加的凝结水流入#6低加。对于#4低加来说,自动投入很简单,没有耦合,用一个简单的单回路调节系统足可以了。可是对于#5低加来说就不大好,因为它要接受#4低加来的凝结水。在有的系统中,上一级低加来的凝结水流量波动不太大,对本系统干扰不大。而如果上一级来的流量波动大,足以大幅度影响本系统的水位的时候,就必须要关注系统耦合了。

解决的办法前面已经说过,加一个前馈。可以对#4低加的输出增加一个流量测点。然后把此流量信号作为本系统的前馈。可是增加流量测点涉及到安装问题。如果用流量孔板测量,需要寻找一个数米长的直管段,拥挤的汽机空间不一定能够找到这么一个直管段;还需要投入一定的费用购买流量孔板和变送器。所以往往许多厂矿没有流量测量装置。那么,我们可以让#4低加输水的执行器反馈作为#5低加水位的前馈信号,虽然不太好,将就着用吧。控制策略原理框图如下:

也有人会说:前馈信号到底能带来多大干扰,需要对干扰情况进行调节的。这个问题在副调的PID调节器内就可以解决。修改比例带的大小就可以解决。不过也有很多的人倾向于给副调的测量值加上一个系数。也行。控制策略原理框图如下所示:

五、几个问题:

1、 为什么要用串级调节,而不能用单PID,在单PID的输出叠加前馈信号?

因为跟踪不好实现。具体道理,在第2-11节,《比例积分微分综合整定》里面咱们已经说过。

2、 死区的设定

前面讲过,死区的设置可以有效避免执行器的动作次数,提高执行器的寿命。但是死区设置过大,不但会影响调节系统的调节精度,而且会造成调节滞后,影响系统稳定性。下图就是死区过大影响系统稳定性的例子:

死区过大影响系统稳定性

那么,死区设置多少合适呢?一般来说,对于高低加系统,其总量程都在1000~2000mm之间,可以在设定值±10~20mm之内不运算。那么死区可以设置为:

10~20/(1000~2000)=0.5~2%

在一般的PID调节器内,死区往往是百分量。所以就可以省写为0.5~2。

如果实际整定过程中,还发现死区过大,可以设置更小。

3、 死区过大的判断

那么怎么判断调节系统是因为死区过大造成的不稳定?

很容易。我们可以观察被调量和输出的曲线。当死区存在的时候,输入偏差在死区以内,调节器的输出曲线是一条水平的直线。如果系统不稳定,并且水平直线过长,就可以判定为死区过大。

当被调量开始回调的时候,输出也跟着回调。可是回调到一定的地步,输出不变了,为什么?死区的存在所致。如果系统不能稳定,死区过大,死区的存在导致回调滞后,下一个回调的波峰推迟出现。如果系统能够稳定且波动较小,说明死区设置合理。合理的死区几乎不会造成回调滞后。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本文关键字:知识  电脑-单片机-自动控制电子学习 - 基础知识 - 电脑-单片机-自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