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五五电子网电子知识机械设备操作规程高炉炉况及调剂技术规程 正文
高炉炉况及调剂技术规程

高炉炉况及调剂技术规程

点击数:7724 次   录入时间:03-04 11:51:55   整理:http://www.55dianzi.com   操作规程
⑷、未尽适宜按亏料线作业规定执行。 (六)崩料 1、征兆: ⑴、炉料下降不均,有停滞和陷落现象。 ⑵、风压、风量不稳,有剧烈波动。 ⑶、炉顶压力曲线出现向上的尖峰,煤气压力逐渐变小。 ⑷、炉喉CO2曲线紊乱。 ⑸、炉尘吹出量增加。 ⑹、下部崩料炉顶工作变坏。 ⑺、从炉顶摄像可清楚观察到料面塌陷。 2、处理: 原因:一般是由于炉料和煤气流的正常分布遭到破坏,炉温和造渣制度失常,原料和焦炭质量恶化,边缘负荷过重,炉渣碱度过高,高炉过冷或过热,炉缸中心堆积,喷煤、富氧不均匀,以及其它原因所致。 ⑴、分析原因,争取相应的措施, ⑵、若因管道或边缘气流不足造成,则适当减轻负荷和设法消除管道。 ⑶、若炉温充足,因降低风温。炉温不足,应减少风量。 ⑷、若崩料是由低炉温或高碱度引起,不应减风温或过分减风量。可调剂酸性料配比,以降低炉渣碱度。 ⑸、如因炉况向凉,原燃料质量变差,造渣不好等原因引起的下部崩料或连续崩料,必须减风,风量减到能够制止崩料和风压达到平稳水平,可增大富氧量,减轻焦炭负荷,并加适量净焦,疏松料柱,防止炉凉。 ⑹、根据情况,疏松边缘减轻焦炭负荷,中心气流不足时可同时缩小矿批量。 ⑺、崩料时或崩料现象消除前,禁止加风量。 ⑻、崩料后,风压突然生高,必须立即减风,炉温充足可降风温,防止悬料。 ⑼、只有当崩料现象完全消除后,方能恢复炉况与风温,首先恢复风温,然后逐渐加风量。 (七)、悬料 1、征兆 ⑴、在探尺工作正常时,炉料下降较慢或完全停止。 ⑵、风压升高,风量锐减,顶压下降,且出现向上尖峰。 ⑶、炉顶温度上升或呆滞,各点相重叠。 ⑷、风口前焦炭呆滞,不活跃。 ⑸、高炉透气性指数低于正常。 2、处理 ⑴、高炉憋风严重时,应首先减风。 ⑵、热悬料时应降低风温。 ⑶、悬料若因炉渣碱度过高引起,应加配酸料。 ⑷、炉凉引起难行,应先降风量,任何性质的悬料,严禁加风温。 ⑸、采用以上措施无效或探尺不动,则应考虑坐料。 ⑹、坐料前应考虑炉内积存的渣铁数量以及炉况进程,防止风口灌渣。 ⑺、根据悬料程度可采取下列顺序进行坐料:减风→放风→休风(坐料不易下时,可采取休风坐料),坐料前应考虑到炉内有坐料空间。 ⑻、料后应改用疏松边缘的装料制度,可同时缩小矿批,并相应减轻焦炭负荷,根据炉温水平与料线深度加入若干净焦,防止炉凉。 ⑼、悬料后20分钟内进行坐料(应考虑炉内渣铁量),复风后再次悬料,应估计炉缸又烧去2 —4批焦炭,再次坐料,坐料前应赶上料线,排风坐料时间不准超过5分钟。 ⑽、在一般情况下,第一次坐料后可恢复到坐料前的风量水平,第二次坐料应酌情减少复风风量,待下料顺利后一般先恢复风量,再恢复风温。 ⑾、连续坐料,料柱透气性严重恶化时,应集中加入若干批焦炭疏松料柱。 ⑿、连续坐料不下,而又不易进风时,上报厂部主管领导研究决定。 ⒀、顽固悬料时,应先打开铁口喷吹,再坐料,若仍不见效果,则应上报领导,堵部分风口处理。 ⒁、恶性悬料时,处理决定由厂部和高炉车间研究决定。 ⒂、悬料期间积极出好渣铁工作,悬料时若炉顶温度超过规定温度(以干除尘煤气入口温度为准,90--280℃)时,应切煤气。 ⒃、悬料期间禁止喷吹煤粉,若悬料是因喷煤、富氧不均引起,应消除此因素。 ⒄、悬料、坐料时,炉顶应通蒸汽,并看好风口。 ⒅、冷悬料处理中,应集中加净焦,严重的冷悬料连续坐料中,有等净焦下达方可好转。 (八)、炉热 1、征兆 ⑴、随着炉子向热,风压逐渐升高,接受风量困难。 ⑵、料速显著下降,有时出现难行、悬料和崩料现象。 ⑶、炉顶压力下降,有时出现向上尖峰。 ⑷、炉顶煤气温度及炉喉温度升高。 ⑸、风口明亮、耀眼,渣铁温度升高。  ⑹、生铁含硅升高,渣碱度升高,生铁含硫降低,水渣起白色泡。 2、处理:炉热是由于燃料负荷轻,原料质量改善,煤气的热能、化学能充分利用所致。 ⑴、按炉热程度,适当减风温(可一次减到相应水平),减少喷煤量及富氧量。 ⑵、若引起炉热是长期性的,可增加焦炭负荷。 ⑶、减风温后,风压高于正常,应适当疏松边缘。 ⑷、出现难行时,可临时减风压,降风温以利顺行,出现悬料时要及时坐料。 ⑸、处理炉热时,应考虑高炉热惯性,防止炉温剧烈波动和走向炉凉。 (九)、炉凉 发现炉凉,应将短期的炉温波动与炉凉区分开来,并采取相应措施,要防止剧凉,防止出现废品、大灌渣、悬料、结厚、炉缸冻结等恶性事故。 1、原因 ⑴、冷却设备漏水,未及时发现和处理,炉顶打水过大,时间过长, ⑵、长时间无计划休风。 ⑶、计量装料错误使实际焦炭负荷或综合负荷过重,未能及时纠正。 ⑷、连续塌料(特别是下部塌料)或严重管道未能及时纠正。 ⑸、亏料线作业处理不当。 ⑹、边缘气流过份发展,炉瘤、渣皮脱落及人为操作失误,原燃料质量变差。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本文关键字:技术  操作规程机械设备 - 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