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五五电子网电子知识电工技术电工操作规程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蓄电池施工及验收规范 正文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蓄电池施工及验收规范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蓄电池施工及验收规范

点击数:7520 次   录入时间:03-04 11:49:09   整理:http://www.55dianzi.com   电工操作规程
    蓄电池用水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铅酸蓄电池用水》的规定。新配制的稀酸仅在有怀疑时才进行化验。
    第2.2.2条 配制或灌注电解液时,必须采用耐酸、耐高温的干净器具。应将浓硫酸缓慢地倒入蒸馏水中,严禁将蒸馏水倒入浓硫酸中,并应使用相应的劳保用品及工具。
    新配制的电解液的密度必须符合产品技术条件的规定。
    第2.2.3条 注入蓄电池的电解液,其温度不宜高于30℃。当室温高于30℃时,不得高于室温。注入液面的高度应接近上液面线。全组蓄电池应一次注入。
第三节 充  放  电
    第2.3.1条 电解液注入蓄电池后,应静置3~5h;液温冷却到30℃以下,室温高于30℃时,待液温冷却到室温时方可充电。但自电解液注入第一个蓄电池内开始至充电之间的放置时间,应符合产品说明书的规定;当产品说明书无规定时,不宜超过8h。
    蓄电池的防酸栓、催化栓及液孔塞,在注液完毕后应立即回装。
    第2.3.2条 蓄电池的初充电及首次放电,应按产品技术条件的规定进行,不得过充过放。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初充电前应对蓄电池组及其连接条的连接情况进行检查。
    二、初充电期间,应保证电源可靠,不得随意中断。
    三、充电过程中,电解液温度不应高于45℃。
    第2.3.3条 蓄电池初充电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采用恒流充电法充电时,其最大电流不得超过制造厂规定的允许最大电流值。
    二、采用恒压充电法充电时,其充电的起始电流不得超过允许最大电流值;单体电池的端电压不得超过2.4V。
    三、装有催化栓的蓄电池,当充电电流大于允许最大电流值充电时,应将催化栓取下,换上防酸栓;充电过程中,催化栓的温升应无异常。
    第2.3.4条 蓄电池充电时,严禁明火。
    第2.3.5条 蓄电池的初充电结束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充电容量应达到产品技术条件的规定。
    二、恒流充电法,电池的电压、电解液的密度应连续3h以上稳定不变,电解液产生大量气泡;恒压充电法,充电电流应连续10h以上不变,电解液的密度应连续3h以上不变,且符合产品技术条件规定的数值。
    第2.3.6条 初充电结束后,电解液的密度及液面高度需调整到规定值,并应再进行0.5h的充电,使电解液混合均匀。
    第2.3.7条 蓄电池组首次放电终了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电池的最终电压及密度应符合产品技术条件的规定。
    二、不合标准的电池的电压不得低于整组电池中单体电池的平均电压的2%。
    三、电压不合标准的蓄电池数量,不应超过该组电池总数量的5%。
    四、温度为25℃时的放电容量应达到其额定容量的85%以上。当温度不为25℃而在10~40℃范围内时,其容量可按下式进行换算:
                                  (2.3.7)
式中 t——电解液在10h率放电过程中最后2h的平均温度(℃);
    Ct——当液温为t℃时实际测得容量(A•h);
   C25——换算成标准温度(25℃)时的容量(A•h);
0.008——10h率放电的容量温度系数。
    第2.3.8条 首次放电完毕后,应按产品技术要求进行充电,间隔时间不宜超过10h。
    第2.3.9条 蓄电池组在5次充、放电循环内,当温度为25℃时,放电容量应不低于10h率放电容量的95%。
    第2.3.10条 充、放电结束后,对透明槽的电池,应检查内部情况,极板不得有严重弯曲、变形或活性物质严重剥落。
    第2.3.11条 在整个充、放电期间,应按规定时间记录每个蓄电池的电压、电流及电解液的密度、温度。充、放电结束后,应绘制整组充、放电特性曲线。
    第2.3.12条 蓄电池充好电后,在移交运行前,应按产品的技术要求进行使用与维护。
第三章 镉镍碱性蓄电池组
第一节 安   装
    第3.1.1条 蓄电池安装前应按下列要求进行外观检查:
    一、蓄电池外壳应无裂纹、损伤、漏液等现象。
    二、蓄电池的正、负极性必须正确,壳内部件应齐全无损伤;有孔气塞通气性能应良好。
    三、连接条、螺栓及螺母应齐全,无锈蚀。
    四、带电解液的蓄电池,其液面高度应在两液面线之间;防漏运输螺塞应无松动、脱落。
    第3.1.2条 清除壳表面污垢时,对用合成树脂制作的外壳,应用脂肪烃、酒精擦拭;不得用芳香烃、煤油、汽油等有机溶剂清洗。
    第3.1.3条 蓄电池组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蓄电池放置的平台、基架及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
    二、蓄电池安装应平稳,同列电池应高低一致,排列整齐。
    三、连接条及抽头的接线应正确,接头连接部分应涂以电力复合脂,螺母应紧固。
    四、有抗震要求时,其抗震设施应符合有关规定,并牢固可靠。
    五、镉镍蓄电池直流系统成套装置应符合国家现行技术标准的规定。
    盘柜安装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盘、柜及二次回路结线施工及验收规范》中的有关规定。
    第3.1.4条 蓄电池引线电缆的敷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中的有关规定。电缆引出线应采用塑料色带标明正、负极的极性,正极为赭色,负极为蓝色。
    第3.1.5条 蓄电池室内裸硬母线的安装,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母线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中的有关规定外,尚应采取防腐措施。
    第3.1.6条 每个蓄电池应在其台座或外壳表面用耐碱材料标明编号。
第二节 配液与注液
    第3.2.1条 配制电解液应采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三级即化学纯的氢氧化钾(KOH),其技术条件应符合本规范附录二的规定。
    配制电解液应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
    第3.2.2条 电解液的密度必须符合产品技术条件的规定。
    第3.2.3条 配制和存放电解液应用耐碱器具,并将碱慢慢倾入水中,不得将水倒入碱中。配制的电解液应加盖存放并沉淀6h以上,取其澄清液或过滤液使用。电解液有怀疑时应化验,其标准应符合本规范附录三的要求。
    第3.2.4条 注入蓄电池的电解液温度不宜高于30℃;当室温高于30℃时,不得高于室温。其液面高度应在两液面线之间。注入电解液后宜静置1~4h方可初充电。
    第三节 充  放  电
    第3.3.1条 蓄电池的初充电应按产品的技术要求进行,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初充电期间,其充电电源应可靠。
    二、初充电期间,室内不得有明火。
    三、装有催化栓的蓄电池应将催化栓旋下,待初充电全过程结束后重新装上。
    四、带有电解液并配有专用防漏运输螺塞的蓄电池,初充电前应取下运输螺塞换上有孔气塞,并检查液面不应低于下液面线。
    五、充电期间电解液的温度宜为20±10℃;当电解液的温度低于5℃或高于35℃时,不宜进行充电。
    第3.3.2条 蓄电池初充电达到规定时间时,单体电池的电压应符合产品技术条件的规定。
    第3.3.3条 蓄电池初充电结束后,应按产品技术条件规定进行容量校验,高倍率蓄电池还应进行倍率试验,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在5次充、放电循环内,放电容量在20±5℃时应不低于额定容量。当放电时电解液初始温度低于15℃时,放电容量应按制造厂提供的修正系数进行修正。
    二、用于有冲击负荷的高倍率蓄电池倍率放电,在电解液温度为20±5℃条件下,以0.5C5电流值先放电1h情况下继以6C5电流值放电0.5s,其单体蓄电池的平均电压应为:
    超高倍率蓄电池不低于1.1V;
    高倍率蓄电池不低于1.05V。
    三、按0.2C5电流值放电终结时,单体蓄电池的电压应符合产品技术条件的规定,电压不足1.0V的电池数不应超过电池总数的5%,且最低不得低于0.9V。
    注:C5为碱性蓄电池的额定容量值。
    第3.3.4条 充电结束后,应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调整液面至上液面线。
    第3.3.5条 在整个充、放电期间,应按规定时间记录每个蓄电池的电压、电流及电解液和环境的温度,并绘制整组充、放电特性曲线。
    第3.3.6条 蓄电池充好电后,在移交运行前,应按产品的技术要求进行使用和维护。
第四章 端电池切换器
    第4.0.1条 端电池切换器的底板应绝缘良好;接触刷子应转动灵活,并与固定触头接触紧密;接线端子与端电池的连接应正确可靠;接触刷子的并联电阻应良好。手动端电池切换器的旋转手柄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应使电池数增加。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本文关键字:工程  蓄电池  电工操作规程电工技术 - 电工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