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讲的“直观法”与“经验法”是对各单元电路中的电位器与中周进行检查,也说明这些可调元件的故障率高。电视机内的任何可调元件的调节,均应在采用“直观法”、“经验法”、“电压法”等方法初步判断故障在哪个单元电路后,才能对可能有故障的可调元件进行试调节。
(1)行频不正常时,可对行扫描电路中的行频电位器进行调节。
(2)场频不正常时,可对场扫描电路中的场频电位器进行调节。
(3)图像上有噪点时,可对公共通道中的AGC电位器进行调节。
(4)图像效果差(不包括模糊)时,可对公共通道中的38.O MHz与AFT中周顶部的磁芯进行调节。
(5)伴音小、失真、有“嗡嗡”干扰声时,可对伴音检波中周顶部的磁芯进行调节。
(6)图像模糊、无信号接收时黑白噪点大,可对行输出变压器上部的聚焦极电位器进行调节。
(7)亮度过亮或暗时,可对视频通道中的副亮度电位器或行输出变压器下部的加速极电位器进行调节。
(8)电源输出电压低或高时,可调节开关电源中的电位器。
(9)垂直幅度小或线性差时,可调节场扫描电路中的场幅度或场线性电位器。
(10)亮度信号丢失时,可拨动(维修后还要拨回原来位置)视频通道中的维修开关。
(11)图像偏色时,调节视频通道中视放板上的白平衡调整电位器。
注意:
(1)可调元件故障率虽然高,但不要无目的的调节某个可调元件,更不能大幅调节(应缓缓进行),否则不仅不能排除故障,而且会造成新的故障现象,给维修增加困难。如果在维修时误调节了某个可调元件,一定要将这个可调元件调回原位置。如果你记不得原位置在哪里,要试着调节,在图像与伴音效果相对最好时停止调节。如果这样做仍看不出图像与伴音哪个位置相对最好,就可以将电位器调节到中间位置,这个位置一般是电视机出厂时的调节位置。
(2)根据现象判断故障可能是公共通道中的中周时,应先从原理图或使用的中频集成电路型号中,观察中周内有无电容,如果无电容,如图15所示。不要对这个中周进行调节。
九、“感应法”
“感应法”只适用于公共通道与伴音通道有无信号传输或放大能力的检查,即只能用于维修无图像、无伴音(有时也可用于场扫描电路)故障,对于图像与伴音效果差的故障维修无效。
“感应法”维修方法是;手持镊子,用镊子的尖部断续触动公共通道中各级电路的信号输入、输出端,伴音通道中各级电路的输入与输出端,其目的是对触点注入人体感应信号,同时观察屏幕上有无反映、听扬声器有无“喀啦”或“嗡嗡”声,以判断故障在触点以前的电路,还是以后的电路。
注意:彩色电视机底板(也称主机板)带电,不能用“感应法”进行检查。识别彩色电视机底板是否带电的方法,采用“直观法”看开关电源是并联式还是串联式开关电源。并联式不带电,串联式带电,带电注入感应信号,人与地要绝缘才能进行,否则,会被电击。
1.“感应法”维修公共通道维修时可依次对中频IC的视频信号输出端和中频信号输入端Z1(38.O MHz)声表面波滤波器的输入端与输出端、预中放管的集电极与基极、高频头天线插头注入感应信号。如果注入信号在屏幕上无反应,说明这个注入信号点以后的电路有问题;如果反应正常,说明注入点以后的电路具有信号放大与传输能力。
2.“感应法”维修伴音通道对于伴音通道电路,也可作为进行“感应法”检查的输入与输出端扬声器的发声反应。在维修时,可依次对图中标注点位置注入感应信号,正常情况下,对伴音功放IC输入端、中频IC音频信号输出端进行感应法检查时,扬声器中应发出较响的“喀喀”声。在对中频IC第二伴音信号输入端注入感应信号时,扬声器中应发出“嗡嗡”的声音。
对上述标注点进行“感应法”检查时,如果有正常的反应,说明注入点以后的伴音电路正常;反之,可判断注入点以后的电路有问题。
此外,还可将万用表电阻量程拨至R×10Ω档,黑表笔接地,红笔表去碰触上述各信号注入端,根据屏幕和扬声器的反映来判断故障在哪一级电路。
十、“振动法”与“波形法”
1.“振动法”维修电视机故障时好时坏,一般是机内某元件接触不良,用上面讲的“直观法”初步判断故障在哪个单元电路后,在开机时,可用毛刷或改锥的木柄轻轻震动这个单元电路或所怀疑的故障元件,同时注意故障出现的频率是否增多。如果是,可以判断故障在震动单元电路或元件;如果无反映,说明振动的单元电路存在故障的可能性不大。
注意:对电视机出现的接触不好的故障,除可用“振动法”外,还可用毛刷轻轻扫怀疑有问题的单元电路或元件,在扫动过程中故障出现或消失的次数增多,就可大致判断故障在所在的单元电路或元件。有时对电视机轻敲几下,故障消失,说明电路中存在虚焊或接触不良等故障。
2.“波形法”维修对于维修人员来讲,99.5%以上的彩色电视机故障是用上述各方法检查并排除的,只有O.5%的彩色电视机故障用上述各方法找不到故障元件时,才用“波形法”,进行检查。因为这种方法所用的工具(示波器)使用方法复杂,主要是测量信号波形的输入端与输出端,波形是否放大和形变,来确定故障点所接的元器件。
十一、温度法
热稳定性是电子元器件的重要电参数之一。彩色电视机在使用一定年限之后,往往会出现各类与工作时间有关的规律性故障,即开机前一段时间收视正常,随后出现图像伴音效果变差,直至无图、无声、无光栅。
冷却后开机,故障现象又重复出现。这是维修人员感到十分棘手的常见典型故障,是以上常规维修方法不能解决的。因为诱发故障的热泄漏失效元件(它们依序为电容、三极管、二极管、晶振和集成电路)在冷态下和好元件一样,根本无法鉴别质量。而“温度法”能够迅速找出这类失效件,有效排除故障。
“温度法”有加热和冷却两种方式,即根据故障现象确定故障部位,对怀疑的失效元件进行加温预热或在故障出现时进行冷却降温(用小棉球沾少许乙醇置于元件表面),如果加温时故障提前出现或冷却时故障随之消失,那加温或冷却的元件就是隐藏的热稳定性变差的失效件。加“温度法”是把被怀疑的元件(三极管、二极管、场效应管等)利用加热的电烙铁靠近以加速故障的出现。注意操作要适当,否则会把好元件破坏。如海尔彩色电视机电源电路中,常有一个故障就是电源厚膜块周围元器件长时间受厚膜块温度影响,造成该块周围元器件损坏,特别是周围电容器,有时要全部换下来,重新装上好元件才能排除故障(包括厚膜块)。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上一篇:表面贴装元件的焊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