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cboot.srec:Motorola的S-Record格式.是可以通过串口下载到开发板中的文件。
5 移植PPCBoot
编译好的ppcboot.bin文件通过JTAG接口下载到Flash的起始地址处,再次上电后,就可以看到PPCBoot的启动信息:
PPCBoot 2.0.O(Jul 12 2005—18:21:391
RewinTeeh:FengjunPINg&&Huangjianzhong MPC8260
Reset Status:External SOFt.Extemal Hard MPC8260
Clock Configuration
—Bus—to—C0re Mull 5x.VCO Div 2,60x Bus Freq 20—60,Core Freq 100-300一dtbrg 0,coreenf Oxob,busdf 5,cpmdf 1,PLLdf 0,pnmf 2
一vco__out 199999998,sCC_elk 49999999,brg_elk49999999
一cpu_clk 166666665,epm_clk 99999999,bus_clk33333333
CPU: MPC8260(Rev 14,Mask unknown[immr=0x0064,k=0x002d])at 166.666 MHz
Board:Motorola MPC8260ADS
I2C:ready
DRAM:16MB
F1ash:16 MB
***Warning—bad CRC.using default environment
In: serial
Out:serial
Err:serial
stan linux now(y/n):=>
输入help得到所有命令列表,help command列出该命令的功能。紧接着测试Flash和网卡,如果都正常工作,表明移植PPCBoot的工作基本完成,可以接着调试内核和文件系统。
实际过程中可能由于考虑不周而需要多次修改。移植成功后,也可以添加一些其他功能(如LED的驱动等),在此基础上添加功能相对比较容易。
6 结束语
Bootloader在嵌入式开发中是操作系统和硬件的枢纽,它为操作系统内核的启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参数。在移植过程中,开发人员除了要掌握Bootloader的结构和工作流程外,还要对相关硬件有一定的了解。目前,笔者移植的PPCBoot已经能够稳定地运行在开发板上,而且可以通过FIash和网络加载内核和文件系统,为后续开发特别是驱动程序的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不同的CPU和开发板,其基本方法和步骤是相同的,笔者希望自己的经验能对有关嵌入式设计人员提供帮助。
上一页 [1] [2]
本文关键字:暂无联系方式嵌入式系统-技术,单片机-工控设备 - 嵌入式系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