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五五电子网电子知识单片机-工控设备嵌入式系统-技术隔离技术在嵌入式系统接口中的应用 正文
隔离技术在嵌入式系统接口中的应用

隔离技术在嵌入式系统接口中的应用

点击数:7404 次   录入时间:03-04 11:52:37   整理:http://www.55dianzi.com   嵌入式系统-技术

  所有符合CAN2.O规范的节点可以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个直线拓扑结构的CAN-bus网络,在网络的两个终端各需要安装一个120 Ω的终端电阻。如果选用屏蔽电缆线可以将屏蔽层单点接大地(不能形成环路),也可以将屏蔽层通过耐高压的电阻、电容单点接数字隔离器件的地引脚。

  3.3 隔离技术在信号传感器中的应用

  许多硬件设计任务主要围绕如下方面展开:数/模转换器(DAC)、模/数转换器(ADC)、输入和输出信号调理、输入/输出模块的电气连线、控制器之间以及模块之间的隔离问题。各种传感器产生的数字信号都传送到一个中央控制器,进行处理和分析。为了保证用户接口端电压的安全性,同时防止瞬态尖峰的传输,需要实现电流隔离。对于传感器信号隔离,传统的模拟隔离方案(如隔离放大器AD202)成本太高,可以采用数字隔离方案——AMP→ADC→Digital Isolate→MCU降低成本,如图5所示。

 隔离技术在信号传感器中的应用

  数字隔离器用来将系统现场的ADC、DAC和信号调理电路与数字端的微处理器隔离开来。其中,需要隔离型DC-DC变换器来实现微处理器的信号线和电源线与ADC/DAC的信号和电源的相互隔离。隔离器件可选用ADI公司的iCoupler产品或TI公司的IO72xx数字隔离器。在满足应用需要的前提下,可以选用ADI公司集成3 750 V电压隔离的ADC(AD7400)来减轻设计负担。

  在完全隔离的系统中,从系统端向现场端提供隔离的电源是另一个要面对的挑战,而在这方面也涌现了新的解决方案。传统上,将电源从隔离的一端传递到另一端所用的技术包括使用单独的、尺寸较大的、昂贵的DC-DC变换器,或者设计及接口均较困难的分立器件。目前,一种更好的方法是采用完整的、全部集成化的隔离解决方案。这种方案可以通过微变压器实现跨越隔离点的信号和电源传输,其供电能力达50 mw。例如isoPower系列产品ADuM524x可以提供高达2 500 V的信号和电源隔离度,不仅避免了采用分立的隔离电源,而且降低了隔离系统的总成本,减小了电路板面积,缩短了设计时间。

  4 瞬态保护

  在实际工程使用中,使用了上述数字隔离方案的系统可靠性有了极大的提高,能消除噪声并且防止电流在两通信端之间流动,防止瞬态尖峰在系统内部的破坏性传播。但是尽管数字隔离器件以内的电路系统没有损坏,可是接口电路在有强烈的浪涌能量出现时,甚至可以看到收发器爆裂、线路板焦糊的现象,虽然不至于影响整个系统的安全性,但也造成极大的不便。

  出现该现象的原因:虽然隔离“切断”了由电路路径形成的环路,噪声电压只出现在隔离层上而非接收机或其他敏感组件上,但是接口电路必须要经过强烈能量的考验。图4提到的接地措施只对低频率的共模干扰有保护作用,而对于频率很高的瞬态干扰就无能为力了,因为引线电感的作用对高频瞬态干扰来讲接地线实际等同于开路。这样的瞬态干扰可能会有成百上千伏的电压但持续时间很短,在切换大功率感性负载(电机、变压器、继电器),闪电等过程中都会产生幅度很高的瞬态干扰,如果不加以适当防护就会损坏接口。

  对于这种瞬态干扰,可以采取瞬态抑制方法加以防护。实际应用中采用两级防护措施:使用3个90 V陶瓷放电管(3RM090L-8)(可承受10/700 μs,10/700μs为通信线路中感应出的雷击电压波形,表示从零值上升至峰值的时间为10 ms,下降至峰值一半的时间为700μs,8 000V雷击测试)进行共模防护、差模防护,此时过电压被大大削弱到500 V左右;再经过PTC(可以采用100~200mA、耐压250 V以上的自恢复保险丝K250-120U)或10Ω左右的电阻限流。TVS瞬态抑制二极管的选择可以根据芯片的工作电压与耐压决定,一般略高于芯片最高工作电压,RS485芯片可以选择P6KE15CA,RS232芯片可以选择P6KE18CA。

  结 语

  由于本单位的交通户外设备大多数工作于恶劣环境,在雷雨多发期间或由于施工不当(管线分类或接地不合适)经常造成通信的可靠性下降,在采取本文设计的隔离、接地方案后,可靠性有了极大的提高。该方案适合任何需要隔离保护的 嵌入式系统 设计,因为任何高可靠性的插拔型接口都需要有隔离保护。



上一页  [1] [2] 


本文关键字:技术  嵌入式  隔离  接口  嵌入式系统-技术单片机-工控设备 - 嵌入式系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