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五五电子网电子知识电工技术电工文摘数控编程的一般操作流程 正文
数控编程的一般操作流程

数控编程的一般操作流程

点击数:7194 次   录入时间:03-04 11:48:48   整理:http://www.55dianzi.com   电工文摘
 数控编程加工的操作过程为首先加载毛坯,定义工序加工的对象,设计刀具,定义加工的方式并生成该相应的加工程式,然后依据加工程式的内容,如加工对象的具体参数、刀具的导动方式、铣削步距、主轴转速、进给量、铣削角度、进退刀点、干涉面及安全平面等详细内容来确立刀具轨迹的生成方式;仿真加工后对刀具轨迹进行相应的编辑修改、复制等;待所有的刀具轨迹设计合格后,进行后处理生成相应数控系统的加工代码进行DNC传输与数控加工,其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数控加工一般操作流程图

1 导入CAD模型

导入CAD模型作为数控加工的第一步决定着之后操作的成败与否,其导入模型的收缩率、单位或形状结构等参数必须符合实际要求。导入CAD模型步骤分为两个步骤:首先必须进行CAD文件转换,CAD文件通过PS-Exchange转换,然后通过PowerMILL导入。如果没有PS-Exchange转换,PowerMILL则是无法导入CAD模型的。

PowerMILL导入CAD模型,可以通过选择菜单栏中的【文件】/【范例】选项装载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加工模型装载】操作步骤

PowerMILL 7.0可接受多种类型格式的数据文件,打开【打开范例】对话框中的【文件类型】下拉列表框,如图3所示,可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类型格式打开模型数据文件。


图3 PowerMILL7.0数据文件的类型格式

2 分析模型加工工艺

加工工艺分析就是指对零件的加工顺序进行规划,其具体安排应该根据零件的结构、材料特性、夹紧定位、机床功能、加工部位的数量以及安装次数等进行灵活划分,一般可根据下列方法进行划分。

1)刀具集中分序法

以应用的刀具进行划分,用同一把刀具加工完成所有可以加工的零件部位,再用第2把或第3把刀具完成它们可以完成的其他部位。这样可减少换刀次数,压缩空白程序的时间,减少不必要的定位误差。

2)加工部位分序法

在数控机床上加工零件,工序可以集中。对于加工部位很多的零件可一次装夹并尽可能完成全部工序,可按其结构特点将加工部位分成几个部分,如内形、外形、曲面或平面等。但一般应遵循下列原则:

(1)一般先加工平面、定位面,后加工孔。

(2)先加工简单的几何形状,再加工复杂的几何形状。

(3)先加工精度较低的部位,再加工精度要求较高的部位。

3)以粗、精加工分序法

对于易发生加工变形的零件,由于粗加工后可能发生变形而需要进行校形,故一般要进行粗、精加工的都要将工序分开。

4)保证精度的原则

数控加工要求工序集中,通常粗、精加工在一次装夹下完成,为减少热变形和铣削力变形对工件的形状、位置精度、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应将粗、精加工分开进行。对轴类或盘类零件,将各处先粗加工,留少量余量精加工,以保证表面质量要求。同时,对一些箱体工件,为保证孔的加工精度,应先加工表面而后加工孔。

综上所述,在划分工序时,一般将以上几点都应考虑进去,然后再根据实际加工零件结构进行确定,但一定要力求合理。

3 设置数控加工原点坐标系

建立坐标系是为了确定刀具或工件在机床中的位置,确定机床运动部件的位置及其运动范围。统一规定数控机床坐标系各轴的名称及其正负方向,可以简化程序编制,并使所编的程序具有互换性。

数控机床上的坐标系是采用右手直角笛卡儿坐标系,大拇指的方向为X轴的正方向,食指为Y轴的正方向,中指为Z轴的正方向,如图4所示。

图4 右手直角笛卡儿坐标系

工件原点位置是由操作者自己设定的,它在工件装夹完毕后,通过分中与对刀确定。它反映的是工件与机床原点之间的距离位置关系。工件坐标系一旦固定,一般不再改变,如图5所示。

图5 数控加工原点坐标位置

4 工件的装夹、校正

工件在进行铣削加工之前,必须准确可靠地装夹在机床上,用来确定工件在机床上的位置点、线或面,称为定位基准。因为点或线一般由具体的表面体现,所以工件上的定位基准又称定位基准面。

装夹是指将工件在机床上或夹具中定位、夹紧的过程,可采用虎钳或加底板抽螺丝等方式装夹。装夹时首先将标准垫块放在虎钳口,并放入工件,接着轻轻锁紧工件,然后通过百分表或千分表校正工件的水平和垂直位置,然后再锁紧工件,最后再复核一次工件有没有移位。

在确定定位基准与夹紧方案时应注意如下3点:

(1)力求设计、工艺与编程计算的基准统一。

(2)尽量减少装夹次数,尽可能做到在一次装夹定位后就能加工出全部待加工的部位。

(3)夹具要开畅,其定位、夹紧机构不能影响加工中的走刀,避免刀具与夹紧机构碰撞。遇到此类情况时,可采用用虎钳或加底板抽螺丝的方式装夹。

5 设置加工铣削参数

1)铣削用量

铣削参数作为数控加工中的主导关键之一,其设置的可靠与否直接影响到加工效率、刀具寿命或零件精度等问题。在数控加工过程中,可在人机交互状态下即时选择刀具和确定铣削用量。因此,编程人员必须熟悉刀具的选择方法和铣削用量的确定原则,从而保证零件的加工质量和加工效率,充分发挥数控机床的优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水平。合理选择铣削用量的原则如下:

(1)粗加工时,为提高效率,在保证刀具、夹具和机床强度钢性足够的条件下,铣削用量的选择顺序是:先把铣削深度选大一些,其次选取较大的进给量,然后选适当的铣削速度。当加工余量小,铣削深度不可能大时,可适当增加进给量。当铣削材料表面有硬皮层(如铸铁),一次铣削深度应超越硬皮层厚度,使刀具在首次铣削时刀刃不易磨损,避免刀具与材料硬皮层直接接触时产生崩刀现象。铣削有色金属时,材料塑性韧性较好,硬度较低,铣削用量可适当选大,如主轴转速可选较大值,但进给速度不可太大,否则紫铜材料易产生粘刀现象。

(2)精加工时,加工余量小,为了保证工件的表面光洁度,尽可能增加铣削速度,这时进给量可适当减少。铣削用量可根据加工余量和零件的技术要求而定。

(3)高速铣削是采用硬质合金刀,在很高的转速下,利用铣削中产生的高温(600~1000℃),使工件加工表面软化,而又能充分发挥刀具铣削性能的一种高效加工方法。高速铣削时,应根据具体牌号来确定铣削用量。

2)主轴转速

表示主轴转动速度,单位为r/min。可根据刀具直径大小、刀具材料、零件材料等情况设定。计算公式为:

设置主轴转速一般应遵从下列几点原则:

(1)刀具直径越大,为使每刀齿的铣削完全,设置主轴转速应越低。

(2)刀具直径越小,为保证刀具的钢性,设置主轴转速应越高。

(3)刀具材料越硬,为避免刀具刀齿受过慢速度影响,冲击刀具,设置主轴转速应越高。

(4)铣削材料塑性越大,例如紫铜电极加工,主轴转速应越高。

(5)铣削材料硬度大,塑性韧性越小,主轴转速应越低。

根据经验,高速钢Φ3~16的直径刀具,一般设置主轴转速为500~1800r/min;硬质合金刀具为1500~3000r/min(高速加工除外)。

数控机床的控制面板上一般备有主轴转速修调(倍率)开关,可在加工过程中对主轴转速进行整倍数调整。

如果选择的是著名厂家生产的刀具,例如东芝、日立、三菱、SECO、山特维克等刀具或一些特殊功能的刀具,主轴转速可以参考厂商提供的铣削用量计算公式,进行其刀具主轴转速参数值的计算。

(6)铣削速度

铣削速度指刀具铣削材料时的速度,单位为m/min。

铣削速度应根据零件的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以及刀具和工件材料来选择。铣削速度的增加也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加工表面粗糙度要求低时,铣削速度可选择大些;加工材料硬度较高时,可选择较慢的速度。

在模具加工过程中,铣削速度的编程设定值一般比实际加工的速度要大,使实际加工速度调整范围值较大。因为实际加工速度可通过机床控制面板上的修调(倍率)开关进行人工调整,在实际加工时如果遇到空刀加工,速度可以调整快一些,提高空刀行进速率,但是最大进给速度要受到设备刚度和进给系统性能等的限制。

铣削速度参数直接影响加工表面质量,通常看加工情况来判断是否设置合理,一是看材料,看切落的铁屑是否为片状,颜色与毛坯是否相仿,如若相仿则设置合理。二是听声音,声音正常,没有工件振动声响则为合理。若出现颗粒、粉末、成紫色、紫红色,表示铣削用量不合理或过大,但硬质合金材料除外。

[1] [2]  下一页


本文关键字:数控编程  电工文摘电工技术 - 电工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