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五五电子网电子知识电工技术电工政策法规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正文
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点击数:7492 次   录入时间:03-04 11:45:20   整理:http://www.55dianzi.com   电工政策法规

  基于“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星座系统”及国家环保总局“金环”工程建设,开展相关卫星地面接收、预处理和应用系统研究,研究涵盖时空变化信息的环境质量综合分析与表征规范和标准化技术,开展专项环境监测信息技术和应用系统研究,加强环境监测信息联网与数据共享应用技术研究。研究建立适应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的环境信息标准和技术规范。组织研究环境信息集成技术和综合分析技术。

  3.7.4环境基准与标准

  开展水、气、土壤、声环境基准理论(毒理学、风险评估理论)研究,采用与研发重点有毒污染物、PM10、PM2.5、富营养物质、“三致”污染物质的环境基准(人体,生态)的指南,建立我国环境基准推导的方法学;开展环境质量标准基本原理与制订方法学研究,研究我国环境质量标准的体系、标准文本体例结构、污染物项目、标准限值与评价方法。

  开展排放标准体系调整研究,提出体系设置原则与体系表,进行优先控制污染物名单研制;开展国家大气、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制订原理与方法学研究,重点包括:标准控制项目选择与指标设计原理研究、污染控制技术评估指标体系和方法研究、成本-效益分析模型研究。

  研究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实施制度与技术措施。研究环境保护管理、执法与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建设技术标准规范研究;开展区域综合开发项目或规划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比例、数量等环境标准的研究;开展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和涉及循环经济的污染控制行业标准研究;研究制定资源开发生态保护与恢复标准,建立基于城市人群生活舒适性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和农村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开展基于空气、地表水、土壤、生态、固体废物、噪声、振动、放射线、电磁辐射等监测要素或监测对象分类的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研究。

  3.7.5环境政策与法规

  重点开展环境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技术经济政策等的基础研究。优先开展国家环境安全战略研究。优先支持土壤污染、化学物质污染、生态保护、遗传资源、生物安全、臭氧层保护、核安全、循环经济、环境损害赔偿、污染责任保险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草案的拟订研究工作;配合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修订研究;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研究不同区域的产业淘汰和污染治理政策。

  开展不同行业环保政策与项目准入、环境政策落实及部门监督等具体环节之间衔接、配套情况的研究。开展城市功能定位与区域能源供应、环境规划等宏观规划、功能分区的协调性研究;开展各类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估技术与方法研究。

  支持国家中长期社会环境经济综合分析预测研究和环境资源、环境污染的经济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研究建立国家自然资本评估系统、绿色国民经济指标体系和核算理论与方法;研究建立国民经济核算与专业部门核算之间的联系平台;开展排污指标初始定价及排污权交易研究,研究生态税费和经济补(赔)偿政策。

  3.7.6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保障体系

  全面调查我国环境状况、各省环境容量背景值,调研和评估重点行业、企业的环境友好性,明确我国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建立相应的基础数据库和评价指标。调查和评价重点行业工艺技术的环境友好性,编制环境友好型的技术、设备清单和数据库,提出需重点研发的环境友好型技术发展计划。研究编制我国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规划,提出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行业和企业规划的技术导则,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
共20页: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下一页

  3.7.7城市环境管理及对策

  调查和分析我国城市发展的现状、特点、区域差异、产业结构、资源消耗强度、能源消耗强度、排放强度等特点,建立城市环境管理综合信息数据库。研究开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评估方法学、评估原则和标准、评估指标、评估程序等。研究中、东、西部不同区域城市的特点以及资源型、工业型、旅游型、历史文化型等不同类型城市的特点,提出促进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分类指导政策。开展城市环境管理基础规范化工作及政策研究,提出城市生态环境管理思路以及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标体系,为不断深化“城考”、“创模”提供科学依据。

  3.8基于循环经济的污染防治技术

  3.8.1静脉产业污染防控和资源化技术

  研究开发废旧家电、汽车等废弃物回收、拆解、破碎、分离的环境友好技术,研究开发上述废弃物拆解、破碎、资源化过程中的污染监测、控制和污染物处理技术,研究现有集中拆解受污染场地中污染物特征识别、迁移转化途径和变化规律,开发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研究废物资源化相关技术,我国提升废物资源化水平的政策措施;制定静脉产业环境准入标准、废物回收过程环境标准、再生原材料管理和分类标准、废物资源化生产场地监测标准和制成品环境标准。

  3.8.2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技术

  研究典型工业园区物质循环利用率监测、分析技术,研究生态工业园区对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影响规律,研究静脉产业类、行业类、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在产业集聚、产业链成长过程中污染物控制、减排机理和驱动力;开发静脉产业类、行业类、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共性链接技术、物质循环利用技术、能量高效利用技术和污染控制技术,开展生态工业环境效应评价,构建以物流、能流、信息流、价值流、技术流为核心的工业园区生态效率评估模型及相应的数据管理系统;研究通过发展循环经济,防范园区环境风险的模式。

  3.8.3污染物总量物质流分析和控制途径

  研究重点行业和典型区域物质流特征,包括重点污染物排放途径及关键环节、存在形态、产生和排放规律;选取钢铁、石化、化工、能源、有色、造纸、水泥等资源消耗多、污染物排放量大的行业,研究测定主要工艺、生产过程的产污系数;制定我国经由物质流调控手段和技术,隔断和削减主要污染物总量的方案,支持国家“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研究开发削减污染物总量的清洁生产技术、物质循环技术和替代技术。

  3.8.4资源循环对污染物总量的影响机制及污染控制技术经济政策

  识别对区域环境污染贡献率大的产品(例如电解锰)的资源具备性、技术含量及生态环境影响,研究对相关产业实施鼓励限制发展、关停及进入国际大循环的技术政策;研究区域性高载能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途径和政策,产业结构调整、政府监管、市场机制及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削减污染物总量的技术经济政策,为突破资源制约瓶颈提供环境科技支撑;研究废物资源化过程减降污染物总量的机制、评估方法及推动废物循环技术经济政策。

  3.9环境与健康

  3.9.1环境污染与健康危害

  开展全国范围内典型地区环境污染与健康危害的监测、调查,遴选环境污染与健康问题的优先控制或重点研究区域,基于细胞、分子和遗传基因水平,研究暴露标志物和健康效应生物标志物指标体系、评价技术和方法;建立暴露累计水平计量模型,研究大样本人群的环境暴露健康特征流行病学监控办法,研究分析公害病的污染因素,预防公害病的发生;研究建立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技术体系。
共20页: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下一页

  3.9.2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机理与识别技术

  开展污染物健康遗传毒理学“三致”效应和生态系统健康效应研究,城市主要大气污染物的环境流行病学和环境健康负担调查研究;开展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危险度评价,跟踪评估慢性污染效应,关注高污染职业暴露人群、易感性人群的健康危害效应;在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建立代表性污染物的生物“三致”效应、生殖效应与体征效应的环境基准实验评价模型,基于毒理学、遗传医学、流行病学和我国人群健康特征与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开展典型污染物环境基准的实验模拟研究和危害阻断方法研究。

  
共20页: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下一页
3.10区域与全球环境问题

  3.10.1全球环境变化影响的适应技术与对策

  针对臭氧耗损、温室效应及酸性物质跨洲输送等三大全球环境问题,开展相关气体污染物和颗粒物的观测与科学研究;加强我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沙尘暴、酸沉降、“棕色云”等空气污染物交互影响的科学研究,重点支持中蒙边境沙尘暴来源解析、沙尘暴的(中日韩)区域环境影响、东北部边境地区和东南部沿海地区酸沉降和空气污染源解析研究;启动开展臭氧层损耗物质替代品的科学评估研究;支持跨界流域水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研究。研究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研究巴塞尔公约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履约关键支撑技术。

  3.10.2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技术及对策

  评估履约国家实施方案(NIP)和POPs各领域战略的实施情况,以更新NIP和相关战略;支持开展“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防治法”的预研究;开展预防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技术经济政策研究;支持开展相关POPs管理和控制技术规范和标准的研究,特别是副产物类POPs控制的最佳可行技术/最佳环境实践(BAT/BEP)导则;开展POPs削减、淘汰、替代、处理处置、控制和监测技术方法,及环境修复技术的研究;建立国家无意持久性有机污染物(UP-POPs)、多氯联苯(PCB)及杀虫剂类POPs的动态清单,逐步加强国家UP-POPs的系统监测能力和水平。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本文关键字:国家  环境保护  电工政策法规电工技术 - 电工政策法规

《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