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五五电子网电子知识单片机-工控设备DSP/FPGA技术TM1300 DSP 系统的以太网通信接口的设计与实现 正文
TM1300 DSP 系统的以太网通信接口的设计与实现

TM1300 DSP 系统的以太网通信接口的设计与实现

点击数:7689 次   录入时间:03-04 11:59:32   整理:http://www.55dianzi.com   DSP/FPGA技术

  最后,用配置写函数配置I/O地址,也就是在I/OBaseAdddress寄存器写入分配给该设备的I/O地址(例如“0xe400”)。具体程序流程图如图4所示。

4

  4 调试结果

  根据以上设计,笔者在原TM1300视频编码硬件系统的基础上加入了PCI接口,并编写了pSOS下Realtek8029的驱动程序。然后,在这个硬件平台上对Realtek8029的驱动部分进行了数据传送测试。

  笔者首先用一个单独的UDP发送任务进行发送速率测试。这个任务主要是高速地向网络上的一台PC发送数据包,数据包的大小是变长的。PC接收并对丢包数进行统计的结果如表1所列。实验表明,在用网线直连的各种测试速率情况下都没有出错,而当接入局域网后,在发送速率为4.5Mbps时有突发的少量错误。由于UDP是不可靠的传输方式,所以这种错误是正常的。测试中,UDP发送的最高速率可以达到5Mbps左右,它与硬件的最高速率(10Mbps)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原因是数据从系统主内存到Realtek8029片上RAM的拷贝过程目前尚未采用DMA方式,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5

  接下来笔者进行了编码和传送的联合测试。编码任务执行H.263数据压缩后,把码流从以太网接口发出,然后在网络上的另一台PC上接收这个码流,并进行解码播放。通过调整编码器的量化步长可以控制编码的输出码率。在实验环境下发现在量化步长大于等于5、码率在700kbps以下时,基本没有丢包现象,解码得到的图像比较稳定,而当量化步长进一步减小,码率接近1Mbps时,就会出现丢包现象,解码的图像会出现彩色方块。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H.263编码器对CPU资源的消耗很大,而且数据在主内存和Realtek8029片上RAM之间的复制采用I/O读写方式也需要一定的CPU资源。这样,当量化步长小于5时,处理的复杂度超过了CPU的能力从而产生了一定的误码。解决的途径一方面是改进数据的传送方式(采用DMA),另一方面是需要对编码任务进行优化。

  5 小结

  本文介绍了PCI总线接口的设计以及PCI空间初始化的步骤,同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提出了以后改进的方向。



上一页  [1] [2] 


本文关键字:通信  以太网  接口  DSP/FPGA技术单片机-工控设备 - DSP/FPGA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