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模架现场组拼施工作业指导书
点击数:7619 次 录入时间:03-04 11:56:25 整理:http://www.55dianzi.com 操作规程
前主支腿最大支点反力
2*377t
11
后主支腿最大支点反力
2*322t
12
前辅助支腿最大支点反力
2*40t
13
中辅助支腿最大支点反力
2*140t
14
后辅助支腿最大支点反力
2*110t
15
整机使用总功率
约95 kW
16
动力条件
~4AC、380V、50Hz
17
液压系统压力
31.5MPa
18
移位速度
0~1.0m/min
19
主梁挠度
小于L/700
(仅考虑混凝土荷载和内模的自重引起的挠度)
20
过孔稳定系数
K>1.5
21
运输条件
最大单件重小于≤20t, 最大单件尺寸小于
12.5 m×2.8 m×1.72 m,满足铁路、公路运输限界
22
单台总重量
约520t(不含支座处散模)
23
设计施工周期
12天/跨 (按每天工作24小时计)
5.1主框架总成
主框架部分由并列的2组纵梁组成,主要承托底模支撑梁、模板系统等设备重量及钢筋、混凝土等结构材料重量。每组纵梁由3节承重钢箱梁(12.25m+12m+11.25m)+ 3节导梁(8m+12m+12.75m)组成,全长68.25m。相邻两组纵中心距为11m。钢箱梁长11~12.5m,高2.8m,翼缘板宽1.6~1.72m,腹板中心距1.5m。钢箱梁接头采用螺栓节点板联结。导梁桁架式结构,接头为螺栓节点板连接。
5.2底模支撑梁及外模系统
底模支撑梁及外模系统由底模支撑梁、底模、腹模、翼模、可调支撑系,底模通过可调支撑系支撑在底模支撑梁上,底模支撑梁从中部剖分,每侧均与主梁相联。腹模、翼模通过可调支撑系支撑在承重钢箱梁上。模板由面板及骨架组焊而成,其面板厚为6mm;每块模板在横向和纵向都有螺栓连接。墩柱处的底模现场使用散模组立并固定牢靠。外模板应起拱,起拱度的设置应按造桥机主梁承受的由实际混凝土荷载(包括钢筋)+内模自重产生的曲线特征值进行,以使成桥后桥梁曲线与设计值吻合。模架就位后,应调整底模标高(侧模、翼模也应随底模一起起拱且必须是同一线型同一拱量),使其与所提供(或修正后)的预拱曲线特征值吻合。而可调支撑系是用来支撑模板和调节模板,把模板承受的力通过底模支撑梁传给主框架结构。
外模的设计满足32m及24m高梁的预制施工。
5.3 内模系统
内模系统标准腔采用半自动化液压模板(内模小车),端腔变截面采用人工辅助拼装方式,其余内模板的拆立模均利用液压油缸收放方式完成,内模板顺序分块自动收缩后从箱内移出 进入下一孔的钢筋笼内。
内模设计满足32m及24m高梁的预制施工。
内模的分块设计充分考虑最后一孔梁浇注完毕后内模出腔的要求。
最后一孔梁施工时,桥台胸墙后浇筑,便于内模内模出腔。
5.4 主支腿
主支腿设置两套,由支撑托架和移位台车两大部分组成。
支撑托架由两个牛腿组成并锚固在桥墩上部。
移位台车由托盘、纵移滑道及吊挂机构、支撑油缸、纵移油缸、横移油缸、竖向调整油缸等部分组成。移位台车在横移油缸的推拉作用下在支撑托架的横梁上横向移动。横移油缸的缸端与支撑装置销接,杆端利用插销与支撑托架的横梁连接,支撑托架横梁上等距设置若干插孔,以倒换插销位置的方式实现主梁在托架上移动4500mm。
纵移滑道与主梁腹板和导梁下弦杆相对,纵移支座上设有减摩材料,以减少模架纵移过孔的摩擦阻力。主梁下盖板和导梁下弦杆上设置纵移轨道,主梁下盖板中心附近设置纵移顶推耳板。纵移油缸缸端固定在纵移支座上,杆端利用插销与纵移顶推耳板连接,纵移油缸每次可以将造桥机向前推进1m,利用倒换插销的方式实现模架的推进过孔作业。
移位台车设置吊挂机构,可以吊挂主支腿自行过孔。主支腿过孔利用纵移油缸实现。吊挂机构设置吊挂油缸,该油缸的作用为提升支腿。
支撑托架是造桥机的支撑基础,共设2套,每套支撑托架由相同的左右两部分组成,为三角形框架结构,下部设置立柱支承在承台上,以传递垂向力。支撑托架的左右两部分利用φ32高强精轧螺纹钢(强度级别980MPa)对拉与桥墩固结成一个整体。每根高强精轧螺纹钢需施加25t的预紧力,预紧采用两台YCW60B-200型千斤顶(需配BZ系列泵站)进行张拉预紧,张拉时应在顺桥方向两侧同步进行。
5.5 前辅助支腿
前辅助支腿设置在导梁上并与导梁连接为一个整体,作为主支腿吊挂过孔时的临时支撑。前辅助支腿可以从中间剖分,以适应移动模架横向开启过孔作业的需要。前辅助支腿设置2台手动千斤顶,可以调整支腿的高度,以适应导梁上墩和主支腿前移安装的需要。
前辅助支腿在导梁上有三个安装位置,以适应不同跨度的需要。
5.6 中辅助支腿
中辅助支腿是承重主梁前端伸出的牛腿,合拢状态,在牛腿和墩顶之间设置油缸,可以将主框架临时支撑,作为主支腿吊挂过孔时的临时支撑。
5.7后辅助支腿
后辅助支腿有两个作用,其一,吊挂主框架,实现后主支腿自行过孔,吊挂并实现主框架横向开启;其二,吊挂主框架后端并在桥面上行走,实现移动模架的过孔作业。
后辅助支腿由L形腿、滑动横梁、横移油缸和支腿等部分组成。支腿下部设走形轮系,在铺设于桥面的轨道上走行(走行轨道为QU120轨)。支腿设置两个油缸,用于后主支腿和后辅助支腿的力系转换和调整。
6.移动模架现场组拼施工
6.1安装顺序
在安装前注意:把所有的螺栓、销轴、撑杆等进行分类整理,分类堆放,选派专人进行管理、供应拼装所需;目测检查所有待拼零部件是否异常,润滑脂、油是否加注,毛刺等异物是否清除,若钢构件有变形在安装前要校正。
6.1.1支架法拼装
一般情况下,先安装墩旁托架、移位台车和主框架,再安装外模板,在绑扎钢筋的过程中安装内模,最后安装导梁及前中后辅助支腿。
常规的安装顺序如下:
1)安装墩旁托架、移位台车与两桥墩之间的临时拼装支架。
2)安装主梁、底模横梁、配重支架。
3)安装泵站及其电气控制系统。
4)安装主梁栏杆、爬梯。
5)安装底模及其支撑及配重块,预调拱度。
6)安装腹模、翼模。
7)拆除中间的临时拼装支架。
8)同时安装电气、横移液压系统,并驱动调试液压缸。
9)适时安装端模与内模。
10)过孔前安装导梁与前中后辅助支腿及爬梯。
全面检查模板及主框架安装质量,并作记录。
6.1.2提升法拼装时
首先在桥墩浇注时必须预先在墩顶埋设锚筋。
先在地面拼装主梁、底模横梁并连成整体,同时在墩顶安装垫块、扁担梁(导梁补强后可作为扁担梁)、提升架、液压系统,安装提升吊杆,整体提升主框架到一定高度,安装墩旁托架和液压电气系统,然后再继续提升到位,安装墩旁托架,安装外模,在绑扎钢筋的过程中安装内模、端模,最后安装导梁及前中后辅助支腿。
常规的安装顺序如下:
1)墩顶安装垫块、墩顶扁担、提升架及液压系统。
2)在地面拼装装主梁、底模横梁。
3)安装提升拉杆,提升主梁、底模横梁及移位台车约0.5m并检查。
4)继续提升主梁、底模横梁及移位台车约8m。
5)安装墩旁托架,并检查。
6)安装液压及电气控制系统。
7)提升到位。
8)墩旁托架支承并与桥墩锁定。
9)安装主梁栏杆、爬梯。
10)拆除墩顶提升装置。
11)安装底模及其支撑及配重块,预调拱度。
12)安装腹模、翼模。
13)同时安装电气、横移液压系统,并驱动调试液压缸。
14)适时安装端模与内模。
15)过孔前安装导梁与前中后辅助支腿及爬梯。
全面检查模板及主框架安装质量,并作记录。
6.2移动模架拼装施工质量要求
6.2.1安装前,在前后桥墩的垫石及承台表面测量放线,并用墨线标记出各处的中心线,作为检查用的基准线。
6.2.2安装前应复测垫石的实际标高、承台顶标高及墩身孔底标高与设计标高的误差,若误差较大,要采取措施予以处理,比如在墩身孔底加垫调整钢板等。
6.2.3安装前应仔细检查待拼装杆件部件是否有损伤或缺陷,如有,应在拼装前进行处理。
6.2.4临时立柱与桥墩或桥台等各支承点之间的标高偏差小于10mm。特别注意标高不得超高;要留有安装或拆除主梁下盖板接头螺栓及节点板的空间;
6.2.5一般情况下主梁由后向前安装。主梁的安装顺序有两种:其一,先安装一侧的三节主梁和连接系,并用临时支架或倒链固定好,再安装另外一侧的三节主梁;其二,主梁由设备的尾部向前分节安装。
6.2.6当最尾部的两节主梁就位后,要检查这两节主梁所构成的矩形的对角线的长度(可以在主梁上盖板相应孔位处测量),要求对角线的长度偏差在5mm以内。若对角线长度超差,处理的方法是:用导链或千斤顶调整后支点的一个支点的纵向位置,直到满足要求为止。
6.2.7各主梁接头处的连接螺栓用扳手拧紧,保证连接板与被连接板密贴即可,拧紧力矩为8~10 N·m。
6.2.8各主梁接头处的连接螺栓都由外向内穿,在螺母下面垫一个垫片即可。
6.2.9各主梁接头均使用高强度精制螺栓,8.8级,所用螺栓的长短千万不能弄错。
6.2.10中、后辅助支腿曲臂与主梁之间刚接,其安装螺栓必须拧紧,结合面要求密贴。
6.2.11中、后辅助支腿曲臂1及曲臂2之间刚接,其安装螺栓必须拧紧,结合面要求密贴。
6.2.12注意检查各支腿,特别是螺栓是否靠近焊缝,螺栓是否处于翘曲受力的状态,若是应采取措施处理。
6.2.13当主梁、各墩旁托架安装完毕后,要测量各墩旁托架对应处的主梁标高,并计算混凝土梁底的标高,找出梁底标高与设计值的差值,再与各墩旁托架油缸未用完的行程相比较,保证各墩旁托架油缸伸出后能够满足底模标高的设计、使用要求。
6.2.14底模横梁与主梁连接处若有个别栓孔孔位不对需修孔时,应尽量修整底模横梁下部的连接孔(上部连接孔螺栓受拉,下部孔位受压)。
6.2.15底模横梁与主梁腹板应密贴,若有间隙可用薄铁板塞垫牢靠。
6.2.16底模横梁必须与主梁相垂直,用直角三角形法测量时,端部长度误差不大于10mm;最迟至少在底模横梁合拢之前必须调垂直。
6.2.17当两侧底模横梁合拢后,用横移油缸把底模横梁对接缝调到混凝土梁体的设计中线上,并锁定。
6.2.18安装模板前把四个墩旁托架顶升油缸伸出,考虑混凝土梁底的标高,使主梁处于正确的位置。
6.2.19模板要对称安装;先装底模,再装两侧腹模和翼模。
6.2.20底模撑杆按预拱曲线旋至合适的高度,底模安装后要复测标高,要按预拱曲线一次调好,然后才允许安装侧模与翼模。
6.2.21安装腹模时,注意腹模的倾斜度,注意检查两侧腹模上口的宽度尺寸。
6.2.22两侧腹模安装后,检查腹板的平顺性,必要时再做调整
7.移动模架现场组拼施工安全注意事项
7.1操作人员必须仔细阅读说明书,特别是涉及安全防范部分。
7.2错误使用起重装置、对设备缺乏适当的维护、以及维修方法不当等都是严格禁止的,因为这些做法都会给参与工作的所有人员和设备本身带来危险。
7.3移动模架现场拼装完毕后,要进行全面安全检查,确认合格后才能正式投入使用。
1)各部件是否安装正确,各处连接是否紧固。
2)栏杆、梯子、平台等安全设施是否安装齐全、牢固。
3)对液压系统进行检查。
4)对电气系统进行检查。
7.4对移动模架各工种人员必须进行上岗前安全技术培训和考核,特殊工种必须持证上岗。
7.5移动模架每施工完一孔要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办理签认记录手续。
7.6风力≥6级时,严禁进行移动模架拼装作业。
风力≥11级时,应停止任何施工作业,切断电源,并拉必要的缆绳。
7.7安装立柱时必须对承台基础进行清理,垫平,测量标高。
7.8所有机构相对运动(面)处,应涂3号钙基润滑脂。
7.9所有精轧螺纹钢筋不得有任何损伤。
上一页 [1] [2]
本文关键字:作业指导书 操作规程,机械设备 - 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