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五五电子网电子知识机械设备操作规程连轧工艺技术规程 正文
连轧工艺技术规程

连轧工艺技术规程

点击数:7220 次   录入时间:03-04 11:51:55   整理:http://www.55dianzi.com   操作规程
分析所产生事故的原因,检查各相关调节设定是否正确,对已出现的荒管,吊离轧制线,放在松棒机台架上割去包住芯棒头的荒管,重新投入轧线脱棒。 6.4.2芯棒颈部未卡入脱棒轭内 原因:芯棒弯曲或定位不正确。 处理:改手动操作试脱棒;必要时先松棒再脱棒。 6.4.3荒管在进入再加热炉前弯曲 这类事故处理不当,将严重影响轧制节奏。 产生原因: 连轧管机调整不当; 连轧管机换辊调整不好; 装辊质量不好; 机架中心线偏移; 润滑不均匀; 同一机架中两轧辊直径相差过大; 运输中机架碰弯。 处理方法: 分析引起事故的原因,对症处理。对于已弯管必须先割断或吊出。   7.连轧荒管的质量控制 7.1凸耳 形状:局部或较长管上的翘皮、分层。 原因:管坯来料纯度与均匀性不够。 检测:易于识别,以目测为主。 处理:控制管坯质量。 7.2条状纰斑 形状:局部或较长管上有轻度翘皮。 原因: 芯棒润滑不良; 芯棒表面有缺陷; 限动速度不合理。 检测:较难识别,主要用目测。 处理:改善芯棒润滑条件给予合理的芯棒限动速度。 7.3内鼓包 形状:在管横断面上有一个或二个相差180°的管壁增厚现象。 原因: 孔型有过充满现象; 连轧机张力不足; 芯棒润滑不良; 机架辊缝调节不合理。 检测:测量样管壁厚 处理: 增大张力; 改善润滑; 调整辊缝。 7.4管壁收缩 形状:分散或集中出现的管壁变薄现象 原因: 连轧机延伸过大; 压下分配不合理; 张力过大; 坯料缺陷。 检测:壁厚5mm以下由涡流探伤,一般可用目测或测壁厚。 处理:控制穿孔毛管尺寸,调整第一架转速或孔型高度。 7.5芯棒缺陷 形状:内表面有芯棒压痕。 原因:芯棒表面有损伤、凹坑、纵向裂纹等。 检测:精整时超声波探测或目测,测壁厚等。 处理:更换芯棒。 7.6内(外)折 形状:管子横截面上有折叠,沿纵向延伸或局部管段。 原因: 管子在孔型中展宽过多,周长太大; 穿孔毛管引起的故障(缺陷); 坯料带来的缺陷。 检测:目测或超声波,一般较易于目测。 处理: 增加张力; 改善润滑; 提高芯棒预热质量; 提高毛管质量。 7.7孔洞 形状:穿透管壁的断裂,大都呈菱形孔洞。 原因:连轧机孔型辊缝处张力过大。 检查:目测、测壁厚或超声波检测。 处理:减少张力。 7.8双折缝 形状:一对斜向深入管壁的裂纹,可能零星地或错开180°分布于管子四周。 原因:空心坯(毛管)直径过大或直径不规则引起的折叠。 检测:一般由精整超声波检测发现。 处理:控制空心坯直径。 7.9折叠缝 形状:在纵向管段上有条状的翘皮状折叠。 原因:由原材料的缺陷引起。 检测:目测。 处理:控制管坯表面质量,特别是连铸坯的表面质量。 7.10外翘皮 形状:在纵向管段上有条状的翘皮与折缝相似,但程度较轻; 原因:由原材料的缺陷引起。 检测:目测。 处理:控制管坯的表面质量,加强修磨。 7.11凹痕、划痕 形状:钢管表面有凹痕、轧入铁屑等印痕或纵向划痕、撞击变形等。 原因:由轧辊表面缺陷拽入孔型的铁屑引起压痕。辊道台架等机械有锐边未磨平。 处理:更换、整理轧辊运输中的设备。 7.12炉子缺陷 形状:管子表面粗糙呈鳞片状疤痕,夹有铁鳞。 原因:炉温控制不当,保温时间太长。 检测:目测、易于发现。 处理:控制炉温和保温时间。

上一页  [1] [2] 


本文关键字:技术  操作规程机械设备 - 操作规程

《连轧工艺技术规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