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夯法路基施工作业指导书
1.0编制目的
明确强夯法软土路基施工作业的具体规定、施工要点和相应的工艺、标准,指导、规范强夯法处治软土路基作业施工。
2.0编制依据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2004)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释义手册
3.0适用范围
强夯法施工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黏土、湿陷性黄土、素填写土和杂填土等公路地基。
4.0作业准备
4.1内业技术准备
4.1.1根据实际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方案、质量计划),编制中力求考虑周到,措施得力,便于操作。并上报监理工程师批复。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复核处治方案的可行性、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参加施工人员进行上岗前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4.1.2根据设计文件要求,布设夯点。
4.2试验准备
确定最佳夯击能、间歇时间、夯间距等参数。
4.3外业技术准备
施工便道贯通,通电、通水、拆除障碍物,平整场地。
4.4施工人员及机械准备
4.4.1施工人员配备表:
人员配备如下表:
序号
人员分工
单位
数量
作业内容
1
施工工长
人
1
负责料场、施工现场的施工管理,人员、机械的调配及各施工环节的组织与协调。
2
工程师
人
1
在强夯时做技术指导,施工过程中监控
3
测工
人
3
负责施工现场的施工放样等
4
试验工
人
1
负责施工现场的各种检测及试验
5
力工
人
2
负责施工现场的各种杂项工作
6
操作手
人
1
负责机械操作和维修
4.4.2施工机械配备
选择施工机械,应考虑工程特点、填料种类及数量、地形、填挖高度、运距、气候条件、工期等因素,经济合理地确定。填方压实应配备专用碾压机具。
施工机械配备数量表
名称
型号
数量(台)
名称
型号
数量(台)
起重设备
(1.5-3.0W)
1
推土机
TY220型
1
夯锤
1
洒水车
10T
1
5.0强夯法施工的一般规定
5.1强夯前应试夯。
5.2施工前应检查锤重和落距,单击夯击能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5.3夯击前,应对夯点放样并复核,夯完后检查夯坑位置,发现偏差或漏夯应及时纠正。
5.4施工过程中应记录每个夯点的夯沉量,原始记录应完整、齐全。
6.0现场试夯试验
应先画出一定面积的试夯区,通过试夯及其效果的检测分析,修改完善强夯设计,确定施工工艺参数,为正式施工提供指导。试夯时的现场测试内容,包括地面变形测量、孔隙压力和侧向压力的测量、标高、载荷板试验及振动影响区的观测等。
7.0施工工艺
强夯法施工工艺应按以下程序进行:
平整场地--铺砂垫层--夯点的定位--吊机就位--进行强夯过程的场地处理
7.1平整场地:为便于强夯施工,施工机具进入场地前,先用推土机平整场地。
7.2铺砂垫层:在强夯中,由于波在传播过程中在不同土层间有反射和折射作用,表面的多次反射使表层土体疏松,同时瑞利波的竖向分量也起着松动表层的作用。因此,在地表有饱和细颗粒土和地下水位较高时,宜在表面铺设1.0-2.0m的砂石,不仅可作为承受强夯机械的持力层,又可减少由于冲击波而造成的上部土层的松动,此外,还可加速强夯产生的超静水压力的消散。
7.3夯点的定位:强夯前,应采用小木桩或服役期 石灰标出第一遍夯击点的位置,其偏差不大于50mm并测量地面高程。
7.4吊机就位进行强夯:吊机就位,测量夯前锤顶高程,然后按施工设计图的次序进行强夯。
7.5强夯过程的地基处理:大面积施工时,夯实一遍后,如场地为粗粒土就用推土机将场地推平压实。细粒土要等孔隙水压力部分消散后,击坑内最好能填粗粒土,或用场地的土推平压实。最后一遍夯击后,将场地平整到设计高程,由压路机压实。
8.0强夯法施工质量控制
施工时要控制最后两锤的平均下沉量。第一、二遍不大于80mm,第三、四遍不大于50mm,如果最后两锤的平均不沉数超过上述规定值,应再增加锤数,使其达到标准,当然还可以孔隙水压力达到液化压力为控制的标准。
9.0强夯法质量检验
强夯施工结束后,间隔一定时间再进行质量检验对于碎石土和砂土地基间隔1-2周,对低饱和的粉土和黏性土地基为2-4周。质量检验方法可根据土性选用原位测试和室内土质试验。对于重要工程应增加检验项目,也可做现场大型荷载试验。
10.0安全及环保要求
[1] [2] 下一页
本文关键字:作业指导书 操作规程,机械设备 - 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