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一般路基填筑至路基基床表层顶面,加堆载预压的路堤填筑至基床底层表面后,在路基面设观测桩,进行路基面沉降观测,时间不少于6个月。根据观测结果,分析评价地基的最终沉降量完成时间,及时调整设计措施使地基处理达到预定的控制要求。同时做为竣工验收时控制沉降量的依据。
(5)观测点及观测元器件的埋设位置符合设计要求,且标设准确、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对观测点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施工机械的碰撞,人为因素的破坏,务必使观测工作能善始善终,取得满意成果。
5.2 观测频次
(1)观测阶段:根据设计涉及的规范标准与顾客的要求对项目路基变形观测分段进行。
(2)路基沉降观测频次(示例,供参考)
所有元器件埋设后必须测试初始读数,在路堤填筑前必须进复测,作为初始读数,路基沉降观测频次见下表。
路基沉降观测频次表 表7
观测阶段
观测频次
填筑或堆载
一般
一次/天
沉降量突变
2~3次/天
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
一次/3天
堆载预压或
路基施工完毕
第1个月
一次/周
第2、3个月
一次/10天
3个月以后
一次/2周
6个月以后
一次/月
冬季:冻结期与冻融期
观测频次比平时多一倍
无碴轨道铺设后
第1个月
一次/2周
第2、3个月
一次/月
3~12个月
一次/3月
5.3 过渡段沉降观测
(1)过渡段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不均匀沉降观测为主,沉降观测期与路基相同,不少于6个月。
(2)分别在路桥、路涵、路隧过渡段的结构物起点、距结构物起点5~10m处、15~25m处、50m处各设一个观测断面,沿涵洞轴线设路基面观测断面,每个观测断面设3个观测桩。
(3)沉降观测水准的测量精度不低于1mm,读数取位至0.1mm。
(4)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路基沉降观测频次的规定。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数据异常时应及时观测。
5.4 观测资料分析
测量单位要按照观测时间要求,及时进行沉降观测、位移观测。观测数据按照设计、规范及业主的要求统一格式填写,所有测试数据必须真实准确,不得造假;记录必须清晰,不得涂改;测试、记录人员必须签名,及时将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填写统一表格。以书面及Excel电子表格两种形式同时报送有关单位。
观测数据按照统一格式填写,每月将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观测数据要求结合施工过程,详细记录各个施工节点前后的观测数据。如路基堆载预压开始、路基填筑完成、桥梁工程中架梁时间、轨道板底座施工、铺板时间、轨道板精调时间以及铺轨时间。观测数据要进行抽检,并由监理单位对观测资料进行确认。齐全、详实、规范记录观测数据,及时整理、汇总,输入计算机,采用专用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作为指导施工的依据。
(1)动态分析:对边桩水平位移和沉降观测资料要当天进行整理分析,绘制边桩水平位移、沉降量与路堤填高及时间的关系曲线图,分析土体的侧向位移值及其发展趋势,判断低级的稳定性,指导路堤填筑施工。必要时反馈设计单位,根据分析结果调整设计,判断分析沉降稳定的时间,以达到有效控制工后沉降的目的。
(2)路堤填筑完成后根据沉降观测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推算地基的最终沉降量,及时调整预压土放置时间;当填筑完成六个月内沉降分析估算路基工后沉降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采取相应预压等加固施措。
(3)经沉降估算分析,无碴轨道路基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时,可进行预压土卸载和进行上部无碴轨道结构施工。
(4)竣工验交时,沉降观测资料与工程同时移交。
6 劳动组织
(1)劳动力组织方式:成立沉降观测小组
(2)施工人员应结合施工阶段、路基填筑进度、工期要求合理配置。
人员配备表(仅供参考)
负责人
1人
技术主管
1人
技术员
2人
测工
4人
资料员
2人
机械工、普工
5人
7 材料要求
(1)一般要求
所有观测测试元器件均应在地基加固完成后,路基填筑施工前埋设。各种观测测试元器件的规格和精度应满足设计与监测要求。
(2)观测桩的规格与埋设
水平位移观测桩在路堤填筑施工前埋设,其规格、埋设按设计要求办理。
路基面观测桩在路基施工达到设计标高后埋设,其规格、埋设要求按设计要求办理。
8 设备机具配置
(1)沉降监测仪器配备表
仪器设备配备表
序号
设备名称
设备型号
数量
计算用软件
备注
1
电子水准仪
DNA03
满足观测要求
2
光学水准仪
DSZ2
满足观测要求
3
因瓦尺
莱卡
满足观测要求
(2)水平位移监测仪器配备表
仪器设备配备表
序号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本文关键字:暂无联系方式操作规程,机械设备 - 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