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1、DS05
DS1≤50,DS05 ≤60
≤1.0
≤3.0
≥0.3
(2)仪器设备:按表4执行或同精度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配备表 表4
序号
设备名称
设备型号
数量
计算用软件
备注
1
电子水准仪
DNA03
满足观测要求
2
光学水准仪
DSZ2
满足观测要求
3
因瓦尺
莱卡
满足观测要求
(3)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
沉降观测网包括加密点,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要求施测,线下工程桥涵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沉降观测监测网布设方法分为三级:
基准点: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同大地测量点的比较,要求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基准点使用全线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为沉降观测基准点。
工作点:要求这些点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的传递点,工作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沉降变形点: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
监测网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为了验证监测网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定期复测按每半年进行一次,并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
(4)沉降监测技术要求
① 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每次观测均形成闭合检验条件。
② 水准仪使用DS05或DS1型仪器,仪器及配套水准尺均应在有效合格检定期内。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15″。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在现场进行提示并进行重测。
③ 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路线进行。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有关要求执行。
④ 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首次观测每个往返测均进行两次读数;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对工作基点的稳定性要定期检核,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数据计算方法和计算用工作基点一致。
⑤ 数据处理时,闭合差、中误差等均满足要求后进行平差计算,主水准路线要进行严密平差,选用经鉴定合格的软件进行。
3.2 水平位移监测
(1)水平位移监测网
采用独立坐标系统按三等精度要求建立,并一次布网完成。利用CPI、CPII和加密点控制点,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制网坐标的相互转换。
(2)水平位移监测技术要求
① 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指标符合表5要求。
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指标表 表5
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mm)
平均边长(m)
测角中误差(”)
最弱边相 对中误差
作业要求
+6.0
<350
+1.8
≤1/70000
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要求观测
<200
+2.5
≤1/40000
② 仪器设备按照表6或同精度执行。
仪器设备配备表 表6
序号
设备名称
设备型号
数量
计算用软件
备注
1
全站仪
C402
满足观测要求
2
全站仪
TC307
满足观测要求
4 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
工艺流程见路基沉降观测工艺流程图(下一页)。
5 施工要求
5.1 路基观测要求
(1)路基沉降观测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沉降变形观测断面根据不同的地基条件,不同的结构部位等具体情况设置;测点的设置位置满足设计要求,同时还需对施工掌握的地质、变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
(2)观测点设在同一个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3)路基面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高度小于5m的路堤可放宽到100m;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适当加密观测断面。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本文关键字:暂无联系方式操作规程,机械设备 - 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