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火工岗位技术操作规程
1 岗位职责
1.1 熟知本岗位的危险源,及时发现并消除生产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做好相关记录。
1.2 熟悉炉体构造、加热系统流程、生产工艺流程、煤气和废气设备的性能。
1.3 负责所使用的煤气和废气设备的清扫、维护、加油、检查和调节。
1.4 制定并执行合理的加热制度,做好调温工作,做到焦饼上、下、机、焦各点均匀成熟,努力做到提高焦炭质量、降低耗热量、维护好炉体、提高热工效率。
1.5 维护好所属设备、仪表及工具,保持设备正常运行,保证气流畅通无阻。
1.6 掌握各种与热工制度有关的计算方法,保持各种有关记录的完整和清洁。
1.7 在结焦时间变化和配煤比变动较大时,要及时做炭化室底部压力和冷却温度的测量并做好记录。
1.8 发现难推焦号,要及时观察焦饼情况,并测量该炉号的横排温度。
1.9 负责处理交换过程中发生的事故及故障。
1.10 指导三班测温工及交换机工的日常工作。
1.11 负责所属卫生区域的卫生清扫工作。
1.12 负责交换系统轮、链条的检查和维护。
2 技术规定
2.1 标准测温火道规定为第8火道和第23火道。
2.2 各燃烧室测点温度在交换后20秒时,最高不得超过1450℃,最低不得低于1100℃。
2.3 炉头温度与其平均温度相差不得大于±50℃。
2.4 炉头温度与标准火道温度相差不得大于100℃。
2.5 焦饼中心温度应保持在950—1050℃之间,上下温度差不得大于50℃。
2.6 炉顶空间温度不得超过850℃。
2.7 硅砖蓄热室顶部温度不得超过1320℃,不得低于900℃。
2.8 小烟道温度不得超过450℃,不得低于250℃,分烟道温度不得超过400℃。
2.9 集气管温度保持在80—85℃。
2.10 硅砖焦炉在有计划加快炼焦速度时,允许昼夜提高火道温度不得超过60℃。
2.11 集气管压力以保持结焦末期吸气管下方炭化室底部压力不得小于5Pa为原则。
2.12 焦炉吸力以下降气流看火眼压力为0~5Pa,α值1.25~1.35为制定原则。
2.13 回炉煤气主管压力不得低于500Pa。
2.14 循环氨水压力不得低于0.25MPa,高压氨水压力不得低于3MPa。
2.15 全炉各蓄热室顶部吸力与标准蓄热室相比上升时不超过±2Pa,下降时不得超过±3Pa。
2.16 延长和缩短结焦时间一般允许范围
结焦时间(h)
每昼夜允许延长(h)
每昼夜允许缩短(h)
>30
4
3
28~30
3
2
3 基本操作
3.1 温度的测量
3.1.1 横墙温度的测量
3.1.1.1 在交换后5分钟开始测量下降气流的立火道温度,测温点在斜道和灯头砖交界中心处。
3.1.1.2 测温时双号燃烧室从焦侧开始测量,单号燃烧室从机侧开始测量;每个交换测6排横墙温度。
3.1.1.3测温时,看火孔盖随打随盖,一次打盖不得超过五个看火孔盖。
3.1.1.4 测温后按温度记录上帐,并绘制横排曲线(包括单排、六排、全炉)。按机、焦侧标准温度差画出标准线算出横排均匀系数。单排:超过标准线±20℃为不合格。六排:超过±10℃为不合格。全炉:超过±7℃为不合格。
横排均匀系数:K横=(28-W)/28
式中:28—不包括机侧1至2眼和焦侧31至32眼的立火道数
W—表示第3—30火道之间超过规定温度的火道数(不合格数)
3.1.2 炉头温度的测量
3.1.2.1 交换后5分钟从交换机端焦侧开始测量下降气流炉头火道温度。
3.1.2.2 按测温结果,分别计算出机、焦侧边火道的平均温度(不包括边燃烧室),并计算出炉头均匀系数K炉头。机、焦侧各炉头温度分别和机、焦侧炉头平均温度相差超过±50℃时为不合格立火道。
K炉头=(测温火道数-不合格火道数)/测温火道数
3.1.2.3 炉头温度平日随横排温度进行调节,一般炉头温度与标准火道温度相差不大于100℃,炉头温度不得低于1100℃。
3.1.3 小烟道温度的测量
3.1.3.1 事先准备好500℃的水银温度计,检查温度计是否牢固地插入木塞中,或用石棉绳缠紧,以免掉入废气盘内。
3.1.3.2 交换前将温度计插入上升气流的废气盘测温孔中,深度为废气盘中部。交换后20分钟开始从交换机端开始读数。
3.1.3.3 读数时不得将温度计全部拔出,以免影响温度准确性。
3.1.3.4 读完温度后将温度计拔出,插入相邻的废气盘中,等下一交换测量。
3.1.3.5 四个交换测完机、焦两侧小烟道温度。
3.1.3.6 发现高、低温号要及时处理,上帐、计算平均数并填写加热制度、测量日期人员等。
3.1.3.7 小烟道下火应及时检查、处理,严禁测量。
3.1.4 炉顶空间温度的测量(热电偶法)
3.1.4.1 准备好1500mm的热电偶,温度1000℃毫伏计,100℃玻璃温度计。
3.1.4.2 选择两个处于结焦时间达2/3温度正常的炭化室,提前30分钟插入。
3.1.4.3 关上所测炭化室上升管的翻板,打开上升管盖,将中间除尘孔换上中间带眼的炉盖,并将孔眼放在炭化室中心线上,将热电偶插入,插入深度在炭化室炉顶空间中部,用泥浆封严炉盖,打开翻板,盖上上升管盖。
3.1.4.4 用毫伏计测量空间温度,至少测量三次,同时测量冷端温度。
3.1.4.5 打开上升管盖,拨出热电偶,将除尘孔用原炉盖密封好后,将上升管盖盖上。
3.1.4.6 将数据上帐,并分析进行炉温调节。
3.1.5 冷却温度的测量
3.1.5.1 测相邻的6个加热比较正常的燃烧室的测温火道,机焦侧标准火道二组共12个,于下降气流时测量。
3.1.5.2 测量前准备好2台至4台合格的测温仪。
3.1.5.3 在测量过程中,该炉的加热制度应严格保持不变,推焦情况保持正常,应选在正常检修时间测量。
3.1.5.4 交换后20秒测第一次,1分钟时测第二次,以后每隔1分钟测一次,直到下次交换为止。
3.1.5.5看火孔要盖严,只许在测温时打开,测完立即盖严。
3.1.5.6 算出两组12个燃烧室每分钟的平均温度,与20秒的平均温度相比,其差即为该炉温度下降校正值。
3.1.5.7 在结焦时间变更或配煤比变化较大时,要重新测量,正常时一年测量一次。
3.1.6 焦饼中心温度的测量(暂时不能测量)
3.1.6.1 准备长6.3m,内径50mm的无缝钢管两根,一端为封闭的尖头,另一端为开口,于开口下方20mm处焊好卡钢管的卡环,管中距离开口4700mm、2800mm的位置各焊一个测温用的卡钉及管子尖头为三个测量点,并准备2个带眼的大盖。
3.1.6.2 选择温度正常、结焦时间正常的炭化室,装完煤后,捣固时要平整,插入铁管(焦饼管要垂直插在炭化室中心线上),管口用盖盖好,周围用石棉绳煤泥封严。插管时注意导烟车滑线,防止触电。于出焦前4小时用测温仪开始测量。每隔半小时测一次,直至推焦前30分钟测量最后一次。
3.1.6.3 焦饼全部成熟后,拔出焦饼管,并测量焦线。
3.1.6.4 出焦前一小时测量该炭化室两侧的燃烧室横排温度。
3.1.6.5 插拔铁管时,要打开上升管,关闭翻板,完毕后要盖好上升管盖,打开翻板,并将炉盖进行密封,同时要注意炉顶明电线,要拉闸断电并有专人看管。并且注意导烟车的行走。
3.1.6.6 推焦时要有专人观察焦饼成熟情况,并记录推焦电流。
3.1.6.7 出焦完毕,对好炉门,用测温仪从焦侧开始测量炉墙温度。每个炉墙测上、中、下三点,两个除尘孔,两侧炉墙共12个点。
3.1.6.8 推焦前,通知机、焦侧炉前工,不要将尾焦扔入炭化室内,以免影响温度测量。
3.1.6.9 将全部测量项目,详细记录计算、上帐,并做出正确结论。
3.1.7 蓄热室顶部温度的测量
3.1.7.1 测量下降气流蓄热室,在交换后十分钟开始测量。
3.1.7.2 测量地点应是蓄热室中最高温度处,测完后立即将盖盖上。
3.1.7.3 测量的温度如有超过1320℃的应立即处理,不得低于900℃。
3.1.7.4 对个别高低温号应及时查明原因尽快处理。
3.1.8 炭化室炉墙温度的测量
3.1.8.1 与三班装煤推焦机司机联系好推焦后关闭两侧炉门,炉前工不能将尾焦扔入炭化室内,从焦侧除尘孔开始向机侧进行,测量时上升管盖打开,不测的除尘孔盖应盖上。
3.1.8.2 用测温仪由除尘孔测两墙温度,每侧炉墙按其高度测量上、中、下三点,两个除尘孔,两面炉墙共测12点温度。
上部:炭化室往下3~4层位置。
下部:从炭化室底部算起第三层位置。
中部:上、下部两点之间。
测量部位:底部—距离炭化室底300mm,上部—顶部跨越孔。测量时,上、中、下三点应在一条垂直线上,不许测石墨。
3.1.8.3 测出的温度应计算上、中、下三点的平均温度及平均温度差,并上帐入档。
3.1.8.4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1.9 红外测温仪使用注意事项
3.1.9.1 使用者应将提带缠绕在手腕上,防止测温仪从手中滑落,防止磕碰,要轻拿轻放。
3.1.9.2 使用前,要检查电池电量是否够用,测温仪是否完好能用。
3.1.9.3 测温仪镜头应保持清洁,必要时用酒精擦洗。测温仪不用时,把镜头盖盖好。
3.1.9.4 在使用过程中尤其注意防水,雨天使用应用雨具防护。严禁雨水进入仪器内。
3.2 为了保证焦炉加热制度的稳定,必须有合理的压力分布与压力制度,所以应遵循以下原则:
3.2.1 焦炉在整个结焦过程中,炭化室底部的压力始终要高于大气压和整个相邻燃烧室的压力。
3.2.2 在同一结焦时间内,燃烧系统高度方向压力的分布应保持稳定。
3.2.3 炉顶看火眼压力要保持在0~5Pa。
3.3 测压操作
3.3.1 测压时的一般规定
3.3.1.1 测吸力、阻力、燃烧系统压力时,需要和交换机工联系,保持测量过程中加热制度不变,测量前斜型压力计要放平。
3.3.1.2 选择横排温度、直行温度、空气过剩系数好、吸力稳定的蓄热室做标准号,在具备上述条件情况下,一般选一座焦炉吸气管下方正对的蓄热室。
3.3.1.3 选择标准蓄热室,处于结焦中期进行测量。
3.3.1.4 测量前要用U型压力表,对斜型压力计进行校正。
3.3.1.5 加热制度不正常时,刮大风、下大雨,停电、吸力调节器运转不正常情况下不进行测量工作。
3.3.1.6 测压导管必须严密,标准管与相对管在测同部位压力时,插入深度应一致,且小于30mm。
3.3.1.7 交换时,斜型压力计应关闭,测完后测压导管应关闭。
3.3.1.8 按规定做好记录和计算,并进行分析,发现问题要及时调节处理。
3.3.2 蓄热室顶部吸力测调
3.3.2.1 上升气流蓄热室顶部吸力在同一结焦时间内应保持基本不变。测下降气流蓄热室。
3.3.2.2 选择炉组中部蓄热室两个相邻号为标准号,对标准号要勤检查、维护、做到不下火、不串漏,格子砖不堵塞,火道温度正常。
3.3.2.3 准备好一台斜型压力计,80米胶管,测前检查胶管有无堵塞漏气现象,检查蓄热室测压导管有无堵塞、串漏现象。
3.3.2.4 交换后5分钟开始测量,先测量标准蓄热室上升和下降气流的绝对压力,两个标准号在同一气流时吸力要相等。
3.3.2.5 将绝对管(表上正端)连接在标准号的吸力导管上,相对管依次连接相同气流的各蓄热室的吸力导管,测出与标准号的吸力差值。
3.3.2.6 上升气流时,当各蓄热室与标准号相比吸力差大于±2Pa时调节,下降气流时,当各蓄热室与标准号相比吸力差大于±3Pa时调节。
3.3.2.7 四个交换测调完毕。
3.3.2.8 按实际测调情况记录上帐。
3.3.2.9 测调完毕后,要有人去炉顶检查燃烧情况。
3.3.3 格子砖阻力的测量
3.3.3.1 准备好斜型压力计一台,80米长的胶皮管一根,240mm长的小弯管测压铁管一根。
3.3.3.2 交换后5分钟测下降气流蓄热室顶部与底部相对压力。铁管插入废气盘测压孔时,要垂直于气流方向,插入深度为1/2,记录加热制度,上帐归档。
3.3.3.3 测量完毕与上次测量结果比较(在结焦时间,加热制度相近的情况下比较),做出蓄热室格子砖阻力情况分析。
3.3.3.4 阻力大时要及时处理,只测下降气流蓄热室,绝对避免蓄热室正压。
3.3.4 看火孔压力的测量
3.3.4.1 在检修时间内测量,准备好斜型压力计一台,600mm测压铁管一根,65米长胶皮测压管一根(胶管一端与斜型表负端相连,另一端与测压管相连,然后将测压管插入看火孔内,其深度为200mm。
3.3.4.2 将斜型压力计放在炉组中间,不许移动,胶皮管不要放在炉盖上,以免烧坏。
3.3.4.3 交换后5分钟开始测量,依次将测压铁管插入下降气流标准立火道中,读数、记录并整理上帐入档。
3.3.5 炭化室底部压力测量
3.3.5.1 被测炭化室在炉组吸气管下方。
3.3.5.2 装煤后由炉门测压孔插入600mm的测压管一根,插前用石棉绳将端部管口堵好。
3.3.5.3 测压管插入炭化室内深度50—100mm,插入端管口应在煤饼与炉门衬砖之间,用手把住铁管露出部分,插完后用石棉绳密封测压管,将管口塞死,防止冒烟。
3.3.5.4 出焦前两个小时开始测量,每半小时测一次,推焦前半小时,测最后一次;测压前要用铁钎子通透测压管(冒出黄烟为止)。
3.3.5.5 测量时,有专人在集气管压力房读集气管压力值,炉门处测压人员,同时记录集气管压力值和斜型表当时的显示值。通过调节集气管压力,使炭化室底部压力保持在5Pa,记录此时集气管的压力,此压力即为该结焦时间下应保持的集气管压力,每次测量读数三遍,取平均值。测量完毕拔出铁管,堵上炉门测压孔。
3.3.5.6 测压前要检查斜型压力表,要用铁丝清扫测压管,要和上升管工联系好,不得随意打开上升管盖和除尘孔盖。
3.3.5.7 计算所测各值并上帐,根据结焦末期炭化室底部压力不小于5Pa来确定集气管压力。
3.3.6 横管压力测量
3.3.6.1 使用焦炉煤气加热时,按规定测量横管压力。
3.3.6.2 准备500mm水柱U型表一台,80米胶皮管一根,测压头一个。
3.3.6.3 测量时,先将上升调节旋塞关死,打开横管上测压孔丝堵,插入测压管后,打开旋塞,记录表上数值。换向后5分钟开始测量上升气流.
3.3.6.4 测完后,关闭加减旋塞,拨出测压管,上好丝堵,开正加减旋塞,按顺序测量。
3.3.6.5 测量时,加热系统煤气压力、流量要稳定,注意严密不漏气,调节旋塞处于全开状态,交换旋塞处于正常状态。
3.3.6.6 测量完后上帐、入档。
3.3.7 五点压力的测量(燃烧系统压力分布)(视生产需要测量)
测量燃烧系统五点压力是为了检查焦炉燃烧系统实际压力分布情况和各部位阻力情况。
3.3.7.1 选择标准蓄热室处于结焦中期时进行测量。测量前先检查标准号的严密情况,以及燃烧情况,若不正常及时处理。
3.3.7.2 测量地点为相邻两标准蓄热室顶部、废气盘处和相对应的燃烧室看火孔处。
3.3.7.3 准备校正好的斜型压力表三台,200mm测压弯管两根。600mm测压管一根,15—30米长胶皮管三根。测量时。在蓄热室通廊用两台斜型压力计分别测上升气流蓄热室顶部和下降气流蓄热室顶部。在炉顶使用一台斜型压力计测量所测蓄热室相连的燃烧室测温火道看火孔。
3.3.7.4 在交换后5分钟,在统一口令下,测出炉顶相应下降气流看火孔压力;上升气流、下降气流蓄热室的顶部吸力,每隔一分钟测一次,每次读三遍读数,共测三次取平均值。然后测蓄热室顶部和小烟道测压孔的压力差,以及异向气流看火孔的压差。
3.3.7.5 换向后,依上述方法再测一次相反气流,每侧在两个交换测完。
3.3.7.6 测量完后,换算出各点压力,绘制燃烧系统压力分布线,并记录当时的加热制度,记录上帐、入档。
3.3.8 斜型压力计的使用事项
3.3.8.1 先检查精度是否够用,水平仪、旋钮是否灵活,胶皮管是否严密,然后对好水平、零点,接好胶皮管。
3.3.8.2 读数时,应以液体凹面为准,眼睛与液面刻度应成一直线。
3.3.8.3 不读数或液面超过刻度时,全部关闭旋塞。
4 一般操作
4.1 更换孔板操作
4.1.1 关闭需要更换号的调节旋塞。
4.1.2 松开孔板盒压盖顶丝,取下手柄上的螺丝,松开手柄,打开压盖。
4.1.3 取出弹簧夹和原孔板。
4.1.4 将弹簧夹上的焦油清洗干净,放上新孔板。
4.1.5 检查胶垫是否完整,如不完整换新的。
4.1.6 盖上压盖,合上手柄,将手柄螺丝穿好。
4.1.7 紧好压盖顶丝,并开正调节旋塞。
4.1.8 检查是否漏气。
4.2 清扫小孔板(下降气流时进行)
4.2.1 将调节旋塞关闭。
4.2.2 将要清扫的号丝堵拧下,对小孔板进行清扫。
4.2.3 拧上丝堵,打开调节旋塞。
4.3 更换小孔板(下降气流时进行)
4.3.1 将调节旋塞关闭,用管钳将煤气支管上的活接松开,取下小孔板。
4.3.2 上好新的小孔板,用管钳紧好活接,打开调节旋塞。在该排上升时,检查是否漏气。
4.4 清扫蓄热室格子砖
4.4.1 操作前与三班熄焦车、装煤推焦车、拦焦车司机联系好,与交换机工联系好。
4.4.2 在下降气流进行,打开测温孔,将风管插入吹扫。交换前5分钟关闭风管考克,抽出风管,盖上测温孔,待下降气流时继续清扫。
4.4.3 吹风前要将废气盘翻板固定,吹扫时风向朝下,从里到外,依次吹扫。
4.4.4 风压要在0.35Mpa以上。
4.5 清扫小烟道
4.5.1 在下降气流时,打开地下室小烟道清扫孔,用弯头风管吹风。
4.5.2 从中间向两边依次吹风,风向朝外。
4.5.3 用工具将杂物灰尘从进风口处取出。
4.6 清扫废气盘
4.6.1 在上升气流时进行清扫。
4.6.2 将正面清扫盖板打开用工具将内部灰尘、杂物掏出,从清扫口取出,严禁掏到分烟道内。
4.6.3 清扫完毕,将进风口挡板放回原处。
4.7 清扫斜道
4.7.1 用节链等工具在下降气流时从看火孔进入。
4.7.2 将链条送入需清扫斜道,反复拉送,直至斜道畅通。
4.7.3 用钎子将链条挑出,于上升气流时观察火焰燃烧情况。
4.8 通砖煤气道(下降气流时进行)
4.8.1 取下所需清扫立火道的丝碗。
4.8.2 用多节钎插入砖煤气道,上下移动。
4.8.3 如堵塞严重,先用尖头钎子捅透后,再用麻花钎子捅。若不行,可将该支管堵严使其不上煤气,用空气烧1~2个交换后再捅。
4.8.4 清扫完毕,拉出钎子时防止烫伤。不准将热钎子放在靠近煤气管道的地方。
4.8.5 拧好丝碗。
4.9 调节废气、煤气行程
4.9.1 在行程上作好记号:煤气工作行程420mm,废气工作行程为610mm。
4.9.2 当两个交换行程不同时,或者不符合要求时,要调整。
4.9.3 行程与规定值偏差不允许超过±5mm。
4.9.4 调节行程松紧器,要在适合状态下调节。
4.9.5 更换拉杆或链条前,要作好记号,换完后要进行调整工作。
4.10 清洗交换旋塞
4.10.1 关闭需清洗号的调节旋塞。
4.10.2 卸下压簧用的顶丝。
4.10.3 取下垫圈、弹簧和扳杆。
4.10.4 取出旋塞芯。
4.10.5 清洗旋塞芯上的油污、焦油等,并擦拭干净,清洗旋塞壳。
4.10.6 均匀地将黄油抹在旋塞芯上。
4.10.7 按拆卸的反顺序装好旋塞芯,注意旋塞芯不能装反。
4.10.8 打开调节旋塞。
4.10.9 清洗时禁止用铁器抹黄油,以防损坏研磨面。
4.10.10 上升气流时,检查是否漏气。
4.11 火把试验(当确实需要做火把试验时,应制定详细的方案并办理相关手续后方可实施)
4.11.1 与交换机工联系好,主管压力低于500Pa时,停止试验。
4.11.2 取得动火证明,准备好灭火工具。
4.11.3 点着火把在所有煤气设备上(如管道、旋塞、法兰、接头、开闭器、放散管旋塞等处)试漏。
4.11.4 发现漏气着火时,应先灭火后堵塞,然后再往下试验。
4.12 爆发试验
4.12.1 打开爆发筒盖和放气旋塞,将筒口放在取样管上(取样时爆发筒应垂直放置)。
4.12.2 打开煤气取样管旋塞,煤气进入取样筒时用排气口放散,当筒内空气排除干净冒出煤气后,关上放气旋塞,盖上筒盖,关闭取样旋塞。
4.12.3 将取样筒筒口向上拿到室外远离设备处,先点火后开筒盖,筒口稍向下倾斜(保持约45°~60°角),当点火时,火焰稳定,煤气没有爆鸣声,燃烧到筒底合格。
4.12.4 试验不合格应继续放散取样,重新试验直到合格为止。
4.12.5 爆发试验必须连续三次合格,方可进行后序操作。
4.13 更换交换行程的链条(维修工负责并制定详细的方案经审批后实施)
4.13.1 与交换机工、调火工联系好在交换间隙进行。
4.13.2 更换前要做到周密准备,仔细检查新更换的链子是否完好,销钉、垫圈,开口销是否齐全,以保证在一个交换内完成换链工作。
4.13.3 更换交换机端的链子时,应在无负荷的一端进行。
4.13.4 更换非交换机端的链子时,要在有负荷方向用手拉葫芦拉紧。
4.13.5 将需要更换方的松紧器放松,取下拉条与链子连接处的销钉然后取下旧链。
4.13.6 将新链子放好,用销钉将链子和连接杆插好,再用开口销插好,并紧好松紧器,如果换载负荷链条,则将手拉葫芦放松卸下。
4.13.7 通知交换机工进行正常交换,通知调火工根据正反向行程进行调节。
4.13.8 如不能在一个交换内完成,要向煤气主任报告,以便采取必要的措施。
5 特殊操作
5.1 地下室煤气管道漏气和着火的处理
5.1.1 先找出漏气点,迅速用黄泥堵住,可以稍降低管道煤气压力,但不得低于500Pa,仍不见效,须停止加热,向管道内通入大量蒸汽,再进一步降低至煤气压力100—200Pa,然后进行堵漏。
5.1.2 煤气管道着火时,若管径小于等于100mm可直接关闭阀门灭火;若管径大于100mm时,降低煤气压力,不低于500Pa,通入蒸汽灭火,禁止直接全部切断煤气来源,以防回火爆炸。
5.1.3 在处理漏气、着火时,应立即报告领导,以决定最终处理方法。
5.2 停送焦炉煤气的操作
5.2.1 焦炉遇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必须停止加热。(停止加热可分为有计划停止加热和突然停止加热)
5.2.1.1 煤气主管压力低于500Pa。
5.2.1.2 煤气管道损坏,影响加热时。
5.2.1.3 烟道系统发生故障,无法保证所需的吸力时。
5.2.1.4 交换系统设备发生损坏,在短时间内不能修复。
5.2.1.5 停电或鼓风机停止运转时。
5.2.1.6 有计划或者因其它事故造成长时间停止出焦时。
5.2.2 停止加热步骤
5.2.2.1 手动或自动将煤气交换旋塞交换至全部关闭位置。
5.2.2.2 将煤气调节翻板打到手动位,并处于全开位置。
5.2.2.3 关闭调节旋塞,必要时关闭总管开闭器(煤气预热器出口)。
5.2.2.4 降低机焦侧烟道吸力,将分烟道翻板调节机打到手动位,翻板处于全关状态,并用铁销将翻板位置固定。
5.2.2.5 用小铁板遮蔽所有空气进风口,留5-10mm的缝隙(根据停止加热时间长短可进行调整)。
5.2.2.6 关闭稳压水封阀门,关闭冷凝液阀门,保持水封的正常水位。
5.2.2.7 较长时间停止加热时(超过2小时),可以每一小时进行一次空废气交换。必要时需降低总烟道吸力。
5.2.2.8 如因主管压力低于500Pa,停止加热,在停止加热过程中,仍有下降趋势,则关闭主管开闭器。
5.2.2.9 停止加热期间,要有专人监视主管压力变化,有情况立即采取措施。
5.2.3 恢复加热的步骤
5.2.3.1 将机焦侧烟道吸力恢复正常的数值。
5.2.3.2 将机焦侧废气盘进风门小铁板全部恢复原来开度。
5.2.3.3如总烟道吸力进行了调节,将其恢复正常。
5.2.3.4 鼓风机启动后,当煤气主管压力达到5000Pa时,首先打开管道未端放散阀,打开煤气管道上的蒸汽阀门,向煤气管道内通入蒸汽,采用蒸汽赶空气的方法赶净管道里的空气,待从放散管冒出蒸汽后,再打开煤气总管开闭器,用煤气赶蒸汽,并缓慢关闭蒸汽阀,直至关死,待放散管冒出煤气约5-10分钟后,在煤气管道未端取样做爆发实验连续3次合格后,关闭放散阀。
5.2.3.5 利用交换机将正(或反)向交换旋塞打到上升侧。
5.2.3.6 从煤气管道末端逐个打开调节旋塞,应先开1/3—1/2,同时应有人监视主管压力,保持压力不得低于800Pa,如压力低于800Pa,立即停止送煤气操作,待压力恢复到2000Pa左右时,方可继续进行。
5.2.3.7 所有调节旋塞全部开完,观察煤气压力稳定,且煤气压力大于3000Pa后,再全部打开。
5.2.3.8 恢复煤气压力自动调节。
5.2.3.9 打开冷凝液阀;将煤气稳压水封恢复正常工作状态
5.2.3.10 停止加热时间长,立火道温度低于着火点,要先向立火道内投入引火物,然后再送煤气(尤其注意边火道),并要及时检查煤气燃烧情况是否正常。
5.2.4 停送煤气注意事项
5.2.4.1 停送煤气期间,严禁推焦生产。
5.2.4.2 严禁几座焦炉同时恢复加热。
5.2.4.3 停、送煤气都要与厂调度室联系。
5.2.4.4 禁止在地下室、烟道走廊等禁火区做爆发实验。
6 禁止及注意事项
6.1 劳保用品必须穿戴齐全,方可上岗。
6.2 地下室煤气管道必须严密,蓄热室封墙必须严密,工作地点空气中CO含量不能超过30mg/m3。
6.3 测温用的钩子必须有横梁,防止掉入燃烧室。
6.4 打盖看火时,要站在上风口,防止烧伤。
6.5 在炉顶工作时,应注意导烟车的行走,防止撞伤。
6.6 检查蓄热室时,要注意头上脚下,防止撞伤、摔伤。
6.7 严禁坐卧导烟车轨道。
6.8 严禁从炉顶、平台向炉下扔东西。
6.9 进行煤气设备操作时,须侧脸,以免放炮伤人。
6.10 煤气区动火时,必须有动火证,动火前要准备好灭火用具。
6.11 地下室严禁放易燃易爆品,不准晾晒衣服。
6.12 非工作人员不准进入地下室。
6.13 停送煤气时,附近禁止动火和闲人逗留。
6.14 吹扫蓄热室,小烟道时,要注意明电线。
6.15 在地下室检查砖煤气道时,必须先用玻璃片堵上,以免迷眼睛或伤眼睛。
6.16 地下室进行温度处理后,应及时检查调节旋塞的开启情况。
6.17 不允许用肩扛长的铁管、圆钢等铁器,以免碰滑线。
7 设备维护和保养
类别、名称及测定部位
[1] [2] 下一页
本文关键字:技术 操作规程,机械设备 - 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