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环节,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制造业服务化不是“去制造业”或单纯地转向生产性服务业,而是制造企业实现价值增值、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发达国家依靠在研发设计、商务服务、市场营销等服务领域的领先优势,主导着全球生产网络和产品价值链。我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还处于加速推进阶段,认真研究发达国家的推动制造业服务化的相关政策和做法,对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全球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趋势明朗
全球制造业服务化的实践始于上世纪60、70年代,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大型装备复杂化程度的加深,制造环节在整个价值链中的比重日趋下降,产品的研发设计、交付、安装、维护和服务等各环节需求及所占价值愈加提升。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日益融合,服务化由此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目前在国际分工比较发达的制造业中,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停留的时间不到全部循环过程的5%,而处在流通领域的时间要占95%以上;产品在制造过程中的增加值不到产品价格的40%,60%以上的增值发生在服务领域。产品价值实现的关键和利润增值空间日益向产业价值链两端的服务环节转移。总体而言,制造业服务化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包括新技术研发、市场调研和广告、物流、技术支持、零部件供应、信息咨询等方面。近年来,发达国家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中间投入呈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根据麦肯锡的研究报告,美国制造业的从业人员中,有34%是在从事服务类的工作,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占整个制造业产出的20%~25%。另一个是制造业产出服务化,包括销售服务、维修保养、金融租赁和保险等方面。世界知名的跨国制造企业已经从产品制造商转变为“产品+服务”的提供商,比如美国GE公司的“技术+管理+服务”所创造的价值已经占到公司总产值的2/3以上,全球最大的航空发动机制造商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通过改变运营模式,扩展发动机维护、发动机租赁和发动机数据分析管理等服务,通过服务合同绑定用户,增加了服务型收入,服务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比重已经超过60%。因此,从国家经济竞争力来看,在传统制造业竞争力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地位、产业控制力和竞争力。
发达国家推动制造业服务化的主要经验
(一)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制造服务业
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就大力推动制造业企业向服务价值链延伸。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制定系列法规,如1980年提出的“铁路和汽车运输的条款”,1984年制定的“航空条款”、1991年颁布《多式联运法》、1999年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等系列法律法规,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近年来,美国大力推动制造业重振,出台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打造以3D打印技术为代表的15个制造业创新中心,进一步体现了服务于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制造业发展方向。
芬兰将“服务业和服务创新”作为重点推进工作之一,提出“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业是芬兰竞争力的来源”,先后部署创新制造、创新服务、创新运营模式等3项工作计划,对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给予引导和资金支持。
(二)加快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型制造模式的推广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个性化需求的日益增多,工业互联网、工业云、移动O2O等新型生产组织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工业设备、生产过程、产品和用户数据的感知、传输、交互和智能分析的能力,为制造企业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实时动态控制与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极大地提升了制造效率和服务能力。为在新一轮产业和技术革命中抢占先机,近年来,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先进制造发展战略。如美国的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德国的工业4.0战略以及日本的I-Japan战略都凸显了发达国家通过加强制造业的顶层设计来适应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趋势。
以德国为例,德国的制造业服务化相对比较弱,其制造产品没有充分挖掘服务的价值。德国工业4.0的提出意味着德国试图利用其变革德国制造业的方向,通过信息物理系统(CPS)实现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加快向制造业服务化转型。
(三)加强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标准和规范建设
本文关键字:制造业 电工文摘,电工技术 - 电工文摘
上一篇:英国在智慧城市建设上有啥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