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工序名称
代表性余能
可回收量
1
副产燃气
1.1
高炉
焦炉煤气COG
≈
1.2
焦炉
高炉煤气BFG
≈
1.3
转炉
转炉煤气BOFG
≈
2
余压、余热
2.1
烧结
烟气余热锅炉蒸汽
≈15kWh/t
2.2
焦化
干熄焦余热锅炉蒸汽
≈40kWh/t
2.3
高炉
高炉炉顶余压
≈35kWh/t
2.4
转炉
转炉烟道汽化冷却余热
≈10kWh/t
2.5
轧钢
加热炉汽化冷却余热
≈5kWh/t 2.3通过CCPP实现钢铁生产过程余能的高效转换为电能 CCPP趋于成熟。其效率高于其他形式的余能发电。宝钢、马钢和包钢相继建设了145MW的CCPP机组,其他企业也先后建设了一大批容量相对于145MW较小的机组,规模从几千千瓦到十万千瓦不等。 CCPP是一种高效余能发电工艺,其发电效率高于其他形式的余能发电,在新的钢铁基地建设中应当有所作为,表二给出了钢铁联合企业采用CCPP后的余能发电量。 表二 钢铁联合企业采用CCPP后的余能发电量
序号
模型工厂规模
S(万吨/年)
代表性产品
发电渠道
自发电电量
108kwh
1
Model A:S≈100
棒材、线材等
TRT,CDQ,热电
1.0~2.5
2
Model B:S≈500
棒线、型、管材及板卷材
TRT,CDQ,热电
5.0~10.0
3
Model C:S≈1000
以板、卷材为主,
兼有棒线型材
TRT,CDQ,CCPP,
热电
10.0~20.0 对于按照产业布局调整及淘汰落后而规划建设的终期规模为3000万吨、500万吨为一步过渡规模、首台阶为1000万吨的钢铁新基地,CCPP余能发电设备规模至少应在150MW,1500吨及以上的规模,宜建设300MW规模的特大型CCPP。 3 在电能获取和钢铁厂电能生产环节上实现高效和节能 3.1同步配套建设超临界及以上水平提供动力的机组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在面临执行包括自备电厂收费的完善差别电价政策的新局面下,钢铁厂内部电厂的功能定位非常重要,应该定位在热电联产和动力中心,而不是同纯粹电源企业竞争。在新规划的千万吨及以上大型沿海钢铁基地建设时,仍然参考宝钢模式30万级别的火力发电机组是不合时宜的。宝钢是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设计的,距离现在至少已近30年,今天电力工业的火电机组准入的门槛已经到了30万千瓦,而且30万级别机组属于亚临界机组,效率相对落后于超临界及超超临界机组,在机组大型化方面无法抗衡,因此在钢铁厂建设纯粹的发电机组将是不经济、不可取的。
《关于完善差别电价的政策的意见》等技术政策发布以后,局面有了改变,对企业自备电厂增加了7项费用。因此,必须适应钢铁厂内部电源点建设与自备电厂收费新政策。钢铁联合企业内部电厂的功能定位为能源中心,同时提供蒸汽、化学水和压缩空气。在沿海新基地建设中,只有建设超临界及以上水平的机组才有相应竞争力,可以在环境容量限制,减少硫化物、氮氧化物、温室气体、二恶英和呋喃等排放。 表三给出了钢铁联合企业动力中心热电机组推荐规模。 表三 钢铁联合企业动力中心热电机组推荐规模 序号钢铁厂规模S
(万吨/年) 机组描述
机组规模
MW 煤 耗 g /kwh 1
100<S≤500
亚临界 300 <400 2
500≤S≤1000
超临界 600 <375 3
S≥1000
超超临界 1000 <350 3.2提高钢铁厂一次进线电压 按照“十一五”电力规划设想,2010年的装机容量为6.5×108kW,比2005年末的4.8×108kW增加1.7×108kW;到2020年,全国电网可实现通过特高压联网,跨电网输送容量将超过2×108kW,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20%以上。运用特高压可以比现在最好水平的500kV超高压送电效率提高5倍以上、送电距离长达其3倍同时节省60%的土地资源。 500kV已经成为骨干电压等级。750kV及1000kV已开始试验性运行。千万吨规模的钢铁厂需要输送的电能量大致在50×108kWh。导线大小,全国电网由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管理的骨干电压的等级已经达到500kV,因此钢铁企业的外部供电条件已大大改善。 作为高耗能产业的钢铁电力最终用户,一方面要积极争取获得直供;另一方面,也必须重视提高大型钢铁企业一次侧进线电压水平,减少电压转换层次。鉴于1000kV高等级输变电设备已在国内商业运行,500万吨及以上规模的钢厂至少应采用220kV等级进线,逐步淘汰或直接取消110kV及以下等级进线,以降低传输损耗和电压等级转换所造成的损失。推荐钢铁联合企业的购电需求及合理进线电压等级如表四。 表四 钢铁联合企业的购电需求及合理进线电压等级
上一篇:仪器仪表业高端转型需克服行业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