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些报刊极力宣传电采暖,有的学术会议上也有文章推荐电采暖,并附有分析比较表 ,论述电采暖经济合理。有的地方电力部门出台用电采暖的优惠政策,有的城市制订规划要 发展 多少万平米电采暖,以改善环境质量等。世界上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来进行分析,要分析 就应进行比较全面的论证,我们对电采暖也要进行全面的深入分析论证。
一、电是否真的多了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实行集资办电和多家办电的政策以后,电力工业发展很快,从19 78年至1998年的21年间装机容量以每年8.35%的速度增长,发电量以每年8.35%的速度增长, 使我国电力工业跃居世界前列。
1987年全国突破一亿千瓦
1995年初全国突破二亿千瓦
1998年底装机27729万千瓦 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1999年底装机29400万千瓦与1995年相比,装机平均每年递增1919万千瓦,递增率7.86%。 2000年4月我国装机已突破三亿千瓦。我国已连续13年每年投产新机组均在1000万千瓦以上 。
值得人们注意的是全国电力供需形势,从1997年开始有了根本性的改变,长期困扰我国经济 和人民正常生活的严重缺电局面已基本缓解。缓解程度在地区间是不平衡的,有些地区出现 了电力富裕或供需基本平衡,有些地区在用电高峰时期电力供应仍然偏紧,去年有的地区 又出现了拉闸限电。
由于我国经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一些工业企业用电量减少,同时由于人民 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生活用电和商业用电增加。由于工业用电比重大,居民生活用电比重 小(1998年分别为71.78%和12.22%)导致一些地区用电负荷增长缓慢。由于用电情况变化,致 使电力工业的发电设备年利用小时逐年下降:
1994年 5233小时
1995年 5121小时
1996年 5033小时
1997年 4765小时
1998年 4501小时
1999年 4350小时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力是商品意识的增强,在一些地区积极宣传电采暖、增加售电量是 有一定道理的,但不能理解为现在我国电力富裕了,所以要提倡电采暖。
尽管我国装机总量和发电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我们是人口大国,1999年全国人均装机仅 为0.237千瓦,人均年发电量979千瓦时,(1991年独联体形成时,人均用电量5700千瓦时)上 海市水平最高,人均装机为0.651千瓦,人均用电量3299千瓦时。中西部地区人均用电量比 全国平均水平低,其中江西、青海、重庆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一半以上。
目前我国人均装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 的41.3%,人均发电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3%。我 国人均装机只相当加拿大的5.8%,美国的7.5%,澳大利亚的9.5%。我国人均发电量只相当加 拿大的5.15,美国的7%,澳大利亚的10.5%。
另据报导电力工业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奋斗,目前全国仍有3500万人未用上电,因此可以说某 些地区的“电力过剩”只是暂时的现象。我国人均装机与人均发电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一 半。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为11%,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7%,市场潜力没有完全挖 掘和开发,电煤消费占煤炭的比重仅为38.6%,也比发达国家的70~80%低的多。因而不能 理解为我国电多了,用不完,要推广电采暖。
二、电采暖不经济的理论分析
《北京节能》2000年第2期刊出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宋爱国先生“〖HT5,7〗火〖KG-*2/5〗 用〖HT〗与节能”一文,从理论上分析了电采暖不经济的原因,摘要如下:
一提到能量,往往会想到其数量为多少J,似乎能量只有量的一面,其实不然。1kg的水从20 °C升高到30°C与从80°C升高到90°C所吸收的热量是相同的。可是,它们分别是在低温段 (20~30°C)和高温段(80~90°C)吸收的,因此,这两部分数量相等的热量质量并不同。
一般讲,热量在高温段转变为有用功的能力较大,在低温段转变为有用功的能力较小,甚至 完 全不能转变为有用功。我们把环境下任一形式的能量在理论上能够转变为有用功的那部分称 能量的 火 用 ;而将该能量中不能转变为有用功的那部分称为 该能量的 火 无 。转因此,有:能量= 火 用 火 无 。 在一定的能量中, 火 用 占的比例越大,该能量的品质越高(能 质系数越高,能质系数= 火 用 /能量);反之,则能量的品质越 低(能质系数越低)。例如:电能、机械能从理论上讲,有能量值= 火 用 ,即其能量完全变为有用功,因 此,这类能量称为高级能量;又如,自然环境中与海水、空气等相互交换的能量,有能量值 = 火 无 ,这类能量称为低级能量;而介于它们二者之间的能量 则有:能量值= 火 用 火 〗无 ,如 化学能、热能、内能和流体能量等。
有了 火 用 的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可以表述为“在任何能量 的转换过程中, 火 用 和 火无 的 总和保持不变”。热力学第二定律也可以表述为“高品位能总是能够自发地转变为低品位能 ,而低品位能不可能自发地转变为高品位能。”
建立了能量的质量观- 火 用 、 火 无 和能质系数后,再来讨论它们对节能的影响。
如电热取暖,设环境温度0°C,为保持室温为20°C,需要单位时间用电炉向室内供热Q,则 电能完全转换为热量,其能量效率?=100%。单从数量上看,电能完全转化为数量,已无节 能潜力可挖,但若从能量质的方面来分析,电能的能质系数等于1(高级能量),而热量Q的能 质系数(1-T0/T,T0为环境温度,T为室温)仅为0.068,即供能与用能的能质相差0.932 。也就是说,电能通过电炉转换为热量后,其绝大部分(占93.2%)电〖HT5,7〗火〖KG-*2/5 〗用〖HT〗要退化为没有任何作功能力的 火 。这是能量使 用上的极大浪费。这种浪费不是数量上,而能质使用上的浪费-将高质能用在低质能用户上 。这种大材小用情况,若仅就数量分析往往是令人的满意的。但若从质的方面考虑,则十分 不合理。类似的浪费现象还有用高压蒸气供低压动力使用以及用高温水与低温水兑成温水 使用等等。这些都属于数量上匹配,而质量上不匹配的情况。
1998年全国电力工业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热效率仅为33.08%,也可以理解为用很大代价换来 的高品位电能,仅作为低品位热能使用,实在得不偿失。
东南大学钟史明教授在《采用电热锅炉供热的商榷》一文中也从理论上分析了用电热锅炉供 热不合理的论述。
钟教授提出:我国全国平均供电效率30%,经过变、输、配电损失10%才到了用户处,电锅炉 尽管电能转变为热能效率较高,达97%,其电锅炉采暖,一次能源利用率仅为:
30×90×97=26.19%≈26%
而常规的供热机组实现热电联产的一次能源利用率为:背压机组80%。抽凝机组45%,如 采用燃气-蒸气联合循环热电联产,其一次能源利用率80%,所以用电锅炉供热,其一次 能源利用率只有热电联产供热的一半以下,是不节能的。
再从 火 用 效率来分析,电锅炉采暖的 火 用 效率在供热侧8%,用户侧0.8%。因为用电采暖是“能质不匹配”,大材小用 ,实属浪费。
另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付林的博士论文-“热电(冷)联产系统电力调峰运行研究”中,给 出各类采暖系统能耗的比较,
各采暖系统单位热量一次能耗的比较
从上图也可看出电锅炉采暖是一次能耗最高的一种。因而绝不能说电锅炉采暖可节能。
三、电采暖的工程技术经济分析
电采暖有一些优点,但运行费用高低也是不能不考虑的大问题。谁都知道坐小卧车比挤公共 汽 车舒服,但老百姓还要买月票、坐公共汽车,上下班“打的”是少数,个人开小车上班则是 更少。根据财政部、建设部等七部委财予(2000)361号:“关于建议转发《城镇供热收费制 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的请示:“今后供热收费体制将改革为:逐步实行暗补改明补和按热 量计量收费。由职工所在单位对职工按工资的一定比例发放,取暖补贴并计入工资。总之以 前的“包烧制”将成为历史,任何供热方式今后要由住房职工承担供暖费用。因而各种供热 方式的基建费与运行费最终要由老百姓承受,不算经济帐是不行的。
1.《中国建设报》的报导
《中国建设报》于2000年11月29日刊出文章介绍住宅采暖各类供热方式的年运行费。列出的 11种采暖方式中的蓄热式电锅炉最贵,情况如下表:
2.北京市煤气热力设计院的资料
北京市煤气热力设计院段浩仪、黄维林、张晓松高级工程师曾于1999年发表《北京市电采暖 方式研究》文中介绍:
华北电力集团公司枣林前街宿舍2万平米,电采暖,据用户自己统计年运行费每平米25元。
北京供电局变电管理处办公楼,7000平米电采暖,年运行费为46.9元/平米。
北京供电局下属城区供电局办公大楼16000平米,按峰谷电价计算,仅电费为25.8元/平米。
建国饭店,31500平米,仅电费平均20元/平米。
建行西单分理处3000平米的办公楼,仅电费折合17.7元/平米。
该文提出电采暖几种方式的运行成本比较情况见下表。提请大家注意:该表蓄热式电热锅炉 采暖,使用峰谷电价,运行成本仍高达52.29元/平米。
电采暖运行成本估算
单位:元/平方米
电 采 暖
3.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的资料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受北京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委托于2000年12月提出的《北京城市采暖供 热方式研究》(讨论稿)在不同采暖方式运行成本估算中,也是蓄热式电热锅炉采暖最贵,高 达73.97元/平米。
不同采暖方式运行成本估算〖HT5SS〗
4.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空调所的资料
《北京节能》2000年第5期,刊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空调所几位研究人员合写的文章:“ 水蓄热电锅炉作为中小型空调系统热源的应用。”其中以1万平米的北京地区采暖120天的建 筑为条件对燃油、燃气和电锅炉对比,情况如下:
本文关键字:电采暖 电工文摘,电工技术 - 电工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