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五五电子网电子知识电工技术电工文摘论中国核电技术自主研发之路 正文
论中国核电技术自主研发之路

论中国核电技术自主研发之路

点击数:7901 次   录入时间:03-04 12:01:37   整理:http://www.55dianzi.com   电工文摘
      关键设备制造的国产化进展甚微,究其原因,除了上面 讲过的外部原因外,还有中国的内部原因:我国核电发展的重心放在核电站建设上,而没有給开发核电技术以应有的关注。一切运作都以 核电站业主为中心展开的。在核电站建设的自始至终,无论是国家投资,还是地方筹款,所有的钱都掌握在业主手里,由业主全权支配。 这种体制,必然带来下面的情况:由于核电站建造中所需要的任何设备,在国际市场上都是可以买到,因此,业主并不在意设备国产化的 问题,对于国产化缺乏积极性;他们掌握着钱,一心一意想买国外产品,因为国外产品技术成熟,风险小。不仅关键设备要从国外买,就 是有些国内可以提供的设备也要从国外买。他们有很大积极性买国外设备,也还因为这会給工作人员,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这是不可回 避的事实。因此,他们最不主张采用国产设备。他们不为技术研发出钱,没有资金支持,研发工作是不可能取得大的进展的。
      国内的设备制造商对国产化有极大的积极性。看到核电 站建设所需的那么多设备的大额订单被国外制造商拿走,他们心急如焚,但苦于技术落后、没有经济实力,只好望洋兴叹。当他们哪管只 是拿到一个小的设备制造项目,也会激发起发展核电技术的热情。1998年沈阳水泵厂接受了一项核主泵试制任务,科学院金属所协助 试制成功一个有特定性能要求的、重10吨的不锈钢大锻件, 2000年初沈阳水泵厂用该锻件试制的核主泵成功。在试制过程中,两个单位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积 极性。长沙水泵厂拿到恰希马主泵订单后,打算投巨资,购买国外核主泵制造技术,以便通过吸收消化、自主创新,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 产权的核电主泵。但国内制造商受到技术和经济实力的限制,他们的技术研究工作,往往是在取得项目之后进行。这样的设备研发出来, 还有在以后的核电项目中,不被采用的风险。在资金和技术上,他们无法与国外的大公司相竞争,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技术发展工作,很难 取得重大进展。还有就是联合企业的中方,他们是借助国外大公司的技术力量取得项目的,这是他们的主要目的。他们当然想掌握制造技 术,但是合作对手并不给他们这样的条件和机会。他们拿到项目,实际上也只能从大蛋糕上分得一小块,也就是周光召先生说的“外围打 工”。

       在理论上,最关心国产化的当是代表国家的机构。20年来,在建设核电站的过程中,如上所说,不搞关键设备研发,靠买设备也可建设 核电站。人们没有被逼到不研发核电技术,就无法建设核电站的死角,缺乏自主研发核电技术的紧迫感。他们没有意识到,自主研发核电 设备制造技术的重要,也没有启动自主开发核电技术的勇气。极端点说,在他们的头脑中,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形成这样观念:核电设备技 术只能来自国外,虽也说“自主创新”,但那也只能是在拿到国外技术之后的“创新”。特别是在我国核电从“适度发展”到“积极发展 ”的形势出现之后,中国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核电市场,以为“市场”是一个具有无限魔力的法宝。它不仅可以换来技术,还可以换来最好 的技术,还会让人家教会设计和制造工艺,还要国内单位分享这些技术;还要由此产生“自主知识产权”。 一旦这个美丽的梦破灭时,就变得茫然不知所措。几乎没有想过,在我们没有办法从外面取得技术情况下,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研发制 造技术。正因为如此,我国发展核电至少已有20年历史,但在核电站关键设备制造技术上进展十分可怜:没有发展规划,投资即使有也 非常少,没有整合国内的研究力量,没有从事直接搞技术研究和统辖、协调国内研究所、厂家的技术研究工作的实体。一句话:除了分散 在各厂家的零散的研究力量外,并没有形成核电设备制造技术的研究的整体力量。就是到现在,也看不出,人们已经有了明确的依靠自己 力量,研发核电技术的意识,还看不出改变现状的决心。
       分散在大大小小的常规设备研究所和制造厂中的研发工作,只能自发地进行,缺乏从核电发展总体方面和从核电的特点方面的指导。例如 :像压力容器,如将使用寿命增加到60年,它的材质成分,机械性能,辐照性能,材料的辐照考验,辐照件的制备和设置等等,都不是 一个常规厂所能单独进行的。再如制造水泵所需要的材料,大型锻件等,也不是水泵厂可以独自解决的。就是现在,前后两次制造同样的 设备,也缺少在技术上的继承性:秦山Ⅱ的一台压力容器是由上锅生产的,秦Ⅱ扩的压力容器则是由一重制造;1997年,沈阳水泵厂 制造了30万千瓦级核电站水泵,而新的一台同样级别的水泵则由长沙水泵厂提供。目前,面对我国巨大核电市场的要求,我们这种核电 设备技术研发和制造状态,无论如何是满足不了要求的。

5.市场为什么换不来技术?


      中外双方在以依托项目进行技术转让谈判中,无法取得 进展。其根本原因是,双方目标相距太远,绝对无法统一。中方要以阳江、三门的四台机组、或许稍高的代价,得到这些机组,以及先进 的电站设计技术和设备制造技术,然后使之转化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以后的核电站的建设中,应用这些技术自己设计核电站和 制造设备。而对方要得到的不仅仅是四台核电机组,而是中国的巨大的核电市场。市场的竞争再激烈,也不足以让他们为了四台核电机组 而断送以后的核电市场。因此,他们以难以接受的报价,逼使中方望而却步,从而进入他们的轨道。但中国又不可能把巨大的核电市场永 久地拱手相让;中外双方的利益是完全对立的、不可调和的,无法取得进展。可见靠“市场换技术”所能起到的作用很有限,正真的核心 技术市场是换不来的。
      这里,我愿意讲述几个 “市场换技术”的小例子:一个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在为大亚湾核电站进行引进燃料组件制造技术,同一家德国公司谈判,因 价格的差距而僵持的时候,法国公司乘虚而入,他们开出的条件是:如果采用他们的燃料组件制造技术,他们可以将“堆芯设计和燃料管 理软件包”无偿地提供給我们。这可算一个很典型的“市场换技术”,虽说是“无偿”,但软件的复制和文件提供,也花费了一笔不菲的 费用。但我们拿到了这套软件不久,他们自己就废弃不用了。另一个例子,是大亚湾为了研究18个月换料,与法方签订一个合同。与合 同捆在一起的是,法方应向中方提供“堆心设计和燃料管理”SCIENCE软件包。且不说,他们删除了包括有一百多个机组数据的数 据库,而且中方专家无法读出,他们以原代码形式提供的SCIENCE软件包,而且还没有办法依据合同再找他们解决问题,只能吃哑 巴亏。我们的有关人员,有时还要以拥有SCIENCE软件来炫耀,但对以源代码的价格引进的却是黑匣子问题,却讳寞如深。最后一 个例子:沈阳水泵厂从1996年开始一项主循环泵的研究,欧洲某公司应按合同提供几套关键不锈钢部件与材料。欧洲核组织以这些材 料和部件涉及核主泵的核心机密为理由,在交货前终止了该合同的执行。此外,沈阳水泵厂在别的项目的研发中还因材料价格太高,或者 因为对方提供错误的材料成分和工艺不得不请金属所研制所需的材料。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听说过一次成功地从外商手中获得关键设备 地制造技术。


6.   中国核电发展应分两步走

      首先我必须以务实的心态,正确分析核电站建设和设备 制造技术研发之间的关系,实事求是地确定自己的技术路线。在我们还不能用国产的关键设备装备核电站的时候,我们应将核电站建设和 技术研发作为两件事,使之相对地分离开来,并按轻重缓急区分出近期和远期的任务。这样我们才会更明确,在什么时候做甚么和怎样做 ,才会针对近期和远期任务而采取相应的对策。

以务实心态,加紧近期的核电站建设:


      我们在“市场换技术”的美梦中生活的太久了,现在必 须回到现实中来。我们必须端正心态,务实地分析当前形势,确定我们的技术路线。目前面临形势是:能源的短缺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 一个限制因素,为解决电力的缺口,必须加快核电站的建设。在这种情况下,我提出核电站建设两步走的主张:即在近期内,以解决能源 短缺为主要目标,将近期任务单纯化,就是为生产电力而建核电站,不必执意与技术引进挂钩。还可以沿用秦山二期、秦Ⅱ扩、岭澳Ⅱ的 建设模式,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进行自主设计,自主建造,和自主运营,这是我们的能力所能达到的。至于目前还不能自主制造的关键设 备,如压力容器、主循环泵、蒸汽发生器、稳压器等,则仍可由中外联合的企业提供,或者直接从国外采购。在能够自主生产这些设备之 前,我们可以利用我们已经掌握的技术加上购置来的设备,将核电站一座座建起来,以满足近期对能源的需求。

积极推进关键设备的研发工作:


      但是如上述的建核电站的模式一直延续下去,那就等于 将中国的核电市场的关键设备制造这一块,拱手让给了外国人,一直为外国人所把持,这是我们绝对不能做的。因此,必须在近期建造核 电站的同时,积极推进核电站关键设备制造技术的研发工作。随着制造技术的研发成功,第一项国产的关键设备制造出来,我们的核电建 设就进入了向完全国产化行进的过渡阶段。在这阶段中,随着各关键设备相继被制造出来,就不断地用自主制造的设备取代不具自主知识 产权的设备,装备核电站,直至完全的国产化。在远期任务中,还包括下一代的先进核电系统的研发。
      我现在提倡的是积极的自主性的研发,并不排除在从外 面获得核心技术的基础上的开发,而却还要努力争取,但不把立足点放在这上面。我所建议的研发,则是建立在得不到外来核心技术的基 础上的。这就要求那种在旧轨道走久了的人,要有重大思想观念的转变,如果把这称为“小小的革命”也不为过。对核电发展负有重大责 任的人,要有抛掉旧思路,采取新思路的勇气。我们必须丢掉幻想,振奋精神,自己发展核技术,实现完全的国产化。历史将证明,这是 我们唯一可走的正确道路。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本文关键字:技术  中国核电  电工文摘电工技术 - 电工文摘

《论中国核电技术自主研发之路》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