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次轮到我的导师做会议纪要,他就把我叫过去:小某,你今天来协助我做下会议纪要吧,你先写然后我来审核,不困难吧?我赶紧嗯,会议纪要嘛,有啥困难的,我写过哩。
自己没有往心中去,但是部门又有规定,写会议纪要的人虽然不是组织者,还是会议的准备者,就是要负责将开会所要的资料器具准备齐全,比如预定会议室,通知大家、预定投影仪器等。我不知别的部门如何,反正我所在的部门就一直维持着这么个习惯良好的运作,所以在导师的安排下我这个新手第一次有机会做这些事情了。
会议室问秘书预定就行,但是会议往往会冲突,所以预定还得提前。后来公司开发了一个基于NOTES的会议室预定电子流,哪个会议室有空就能比较清楚的看到,会议室可以容纳多少人、是否有电话会议设施、是否投影仪器、管理员是谁等都标志了,方便我们的会议。我兴冲冲的找部门秘书问某天是否有空的会议室,她说有,然后问我多少人开会,我就把情况向她说,然后她就帮我找投影仪,投影仪我是第一回用,都不知道如何开关,还好导师及时赶到替我解围了,在领导通知的时间前,我们在会议室提前把电脑和投影仪器准备好,就坐等大伙过来开会了。
我问导师:月度例会是咋开的?导师说:等会你就明白了,不过每个人都要发言的,你做好准备把自己这个月的总结和下个月的计划好好说说,就是你写的那些。会议开始了,主持会议的是部门的一个骨干,他把我们同事写的总结和计划汇集在一张表上,这个表按重要性层次分别做了排序,重要的是指明了每个工作的责任人、输出结果、预期完成时间和完成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在投影仪的投影下,白色的墙面就成了自然的屏幕,一道光从投影仪中映入到“屏幕”中,电脑里面的表格就能被大家共享了,坐在会议室宽敞的靠背椅子上,抬头盯着屏幕,有如小时候看电影一样:)不过我不敢怠慢,毕竟我今天是会议的纪要者。在领导的开场白后,每个同事分别介绍自己的工作情况和下步的计划,然后大家就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发表意见,领导会及时的做出要求指明工作的方向或者对问题的解决建议。
我边听边记着,生怕遗漏什么。本子写的满满的,很快就轮到我了,心里敲鼓,虽然在会议前我在导师的安排下写好了计划和总结,但还是有点紧张,幸运的是我这个会议纪要人在会议的最后一个发言,前面的同事和领导都已经讲过一轮了,我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自己都感觉自己说话节奏很快,脸还涨红了,领导在一旁为我圆场:小某是刚刚来公司的,这次他来做会议纪要,今后我们多给他这样的机会,好好锻炼下,大家说好不好啊?
好好好!台下雷动……事后我知道部门例会需要月月开,就要例行的有人来写会议纪要啊,大家都有工作,咋办,就轮流来写,写多了又和工作冲突所以就没有人愿意写了,当然大伙都高兴有人写会议纪要了。此次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就开始给部门专门做会议纪要了,直到有一天领导说,水平过关,才安排下一个同事。做会议纪要本领就是在导师和领导亲自修改指导下多次磨练锻炼出来的,后来我写会议纪要就已经还轻松自如了,一般领导还不用什么修改就能发布。
我当时很奇怪为何一个会议纪要这么被领导看重,慢慢才明白,公司每个部门都要求开例会,领导会把例会上的计划和总结作为自己考核员工的一个依据,计划是否完成啦,完成情况质量如何啦,困难的原因啦,等等,而且这个计划总结完成后会与会议纪要一同发给部门秘书,再由秘书发给更大的领导,作为对中层领导的考核,领导的重视原来如此!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就不奇怪为何当时他要每个字眼的给我扣,每个段落要我重新组织重新写了。感触颇深刻的是领导对我说的:细小的事情,细微的环节都是反映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的,不重视这些就不会有人放心给你做大事。后来有本书是说细节决定成败,我翻过,感觉道理和我们领导所说的如出一辙。
如果说写会议纪要给了我锻炼的机会,其实在HW很多时候都会有机会给你锻炼,所以我还是学习到不少自认为比较有用的知识和理念。转眼就快三个月试用期满了,我又收到人事部门的邮件,通知我做转正答辩。嘿嘿,答辩这个词或许大家就在大学做论文的时候会遇到吧,没有想到这个词用到我的试用期快结束的时候了。导师过来提醒我,转正答辩很重要,过不了的话就会延期试用或者终止试用,你要好好准备下。
咋准备啊?你看邮件里面,具体的要求都写的很清楚,另外不用担心,我会帮你看准备的资料是否充分。啊,难道要写论文吗?我赶紧看邮件,果真这个答辩很隆重和正式,由部门人力资源部的部长任答辩委员会主席,部门指定一个领导、导师、一个骨干员工任答辩委员,针对新员工在试用期的工作和思想进行提问和总结,记录答辩过程,得出考评意见,由答辩小组统一评审出该新员工的试用期成绩和是否转正的意见,后面还有根据答辩成绩确定转正后的工资一项,但那不是答辩委员会做的。不过成绩不好肯定会影响转正成绩的吧,我想,为了那些可爱的MONEY啊,我也要充分准备啊!
在导师的帮助下我将自己试用期的总结写完了,导师悄悄的告诉我:干部部部长和部门领导会问大方向、思想方面的,部门另外一个骨干嘛,好说,他问的问题肯定就是和我们的工作有关的,通过你这几个月的实践,你不会有问题的啦,我呢当然不好为难你的啦……啊导师真好,事先给我了思想垫底。答辩会如期举行,因同期转正的同事有好几个,我们分别被安排了30分钟,在公司的一个会议室举行,大会议桌中间端坐的是干部部长,然后是我们部门的领导,还有就是导师和另一个骨干同事,部长开始发问了,你用5分钟时间先简单的介绍下你自己。就这,不是面试吧,容易对付。
回答完毕,又来了一个:你在公司的这段时间里,你认为目前公司或者部门有那些地方做的好的和不够好的?容我想想,我觉得给新员工导师制就比较好,很容易让新员工适应公司上手工作。不好的地方嘛,好像还没有发现啊。我的回答引来哈哈的一阵笑声,气氛马上轻松起来,后来的问题就是些工作和对公司的管理的建议和看法了,对公司的看法,我把自己的真实体会说了,我认为它很大气,我能在这样的公司中工作需要不断的努力才能赶上公司不断变化中对员工的要求……
我的转正答辩就这样结束了,导师后来和我沟通我的转正成绩:良好。我顺利通过了!后来我知道其实这个转正答辩不会为难员工,目的是做一次面对面的总结和沟通,听取新员工对公司的建议和对工作的思考,为领导做些参考,所谓有容乃大是也!而真正在转正答辩中被延期转正或者终止试用的微乎其微,除非你实在是笨的可以!
转正后,我的导师就放手让我工作了,虽然我还是会遇到新问题请教他,但是我工作中的责任已经是自己承担了。其实我的工作很简单,就那么点活,但是和上下游接口的特别多,原来会在一个小企业两个人对面说说就能解决的,在华为却会因为分工细,流程长而变得慢。虽然分工特别细,但是每个环节都很专,因为这也与“做一行爱一行,做一行专一行”的企业文化有关。
而且公司是鼓励团队奋斗,所以我认为这也给一些什么都不专的人带来了生存的空间,为何这么说,具体的举个例子吧:我后来去到办事处工作,一个学数学的硕士生做市场,为何他能做市场,我前面说过,华为看重人的可塑性和潜力,所以一看他的文凭是硕士啊,当然大门向他开放,而且学数学的,脑子肯定不笨,在华为的各种流程的熏陶和产品知识的强压下,除了真的是无药可救的傻子外,一个对市场和产品一点不知道的人也能说出点道道来。配合华为狼的团队精神,团队人员各司其职,各怀所长,以其之长克其之弱,往往战无不胜!所以他开始奔赴市场一线做起客户经理来了,在我呆在办事处的几年时间里面,他挖掘了一个客户,说是挖掘是吹捧他了,其实那个客户对华为也有认同的,做国企的关系有些时候还是比私企好做,他就靠这个带有政府色彩的客户“发达”了。
这个客户因为政策的原因会不断有进行设备采购的需求,因为他分工负责和这个客户做攻关,他就在领导面前说,今天客户要扩建了,明天客户要考察了,后天要做个产品宣讲了,然后就忙碌起来,混的相当不错,后来几乎做到了某客户群的主任——华为办事处负责某客户群的领导,仅次于华为办事处大主任的角色。
但据我后来专门给他做过的测算,发现他就是和客户签署了一个几千万元的单,当然其他小合同金额小就不算了,而就是这个合同不停的在他手里炒剩饭样的炒来炒去,一会儿做设备配置的修改,一会儿做更改合同,增减发货,业绩就不断的出来,公司也看到的未来的希望,希望能在这个合同的基础上把客户后来的合同能拿下,所以,说的难听点,他就阴谋得逞了。
你会说一个几千万元的合同啊,一个小公司都不可能有几千万,是的,可一个几千万的合同相当华为的XXX亿元级别的销售额来说算不了什么,而且他是好几年在几千万啊。后来公司更改了销售业绩的激励办法,他实在混不下去只好走人了。这就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我想他的专长就是会混吧。不过随着公司的发展,后来华为的管理更加严谨和规范化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本文关键字:华为 电工范文,电工技术 - 电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