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 1) An article was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of the Audio Engineering Society by Lipshitz and Vanderkooy titLED "The Great Debate: Subjective Evaluation" Volume 29, No. 7/8 July/August. They estimated that when level differences oCCurred over a wide band, they were detectable down to 0.2 dB. However, in a phone conversation with Villchur, Lipshitz agreed this figure is not applicable to speaker cables where the level differences are all in the highest audio octave.
注2
威尔彻给出了一种 Florentine, Buns and Mason的参考,”Level Discrimination As a Function of Level for Tones from 0.25 to 16kHz“美国声学协会期刊,81卷,5号,(1987年5月)
(Note 2) Villchur gives a reference of Florentine, Buns and Mason ""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Vol. 81, No. 5 (May 1987)
戈登.高的音频线听感测试
笔 者曾读到过一些对于音频线发表不同观点和陈述的文章。一些工程师利用他们的专业技能得出测试结果,证明线材之间确实存在差别。一些作者仅在测试上浓墨重彩 的写上整整一大篇但对其实够进行实际聆听测试只字不提,或者说他们根本听不出来任何区别。我们先把所有测试和观点放在一边,最终的测试是你的耳朵能否听出 区别?显而易见的是这种测试必须在可控条件下进行,也就似乎你根本不知道连接的线材到底是哪根,并且没有切换延迟。
戈登高演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年代早期,特制的音频线开始出现在市场上。某些人宣称这些线材是“绝对难以置信的”,价格么,也是“绝对 令人难以置信的”。认识到线材阻抗是其决定因素,戈登.高,这位麦景图实验室总裁决定用一个线材演示证明这些特质线材的听感与普通线并没有区别。这个证明 真理的演示使用了一卷怪兽线。对比使用线材长度为50英尺,这套系统包括一个主控继电器箱和两个从继电器箱,使用一个三相开关来选择三条不同线材中的一 条,这三条线材长度相等。其中一条是普通软线,另外两条都出自大厂且比普通软线更粗。测试使用8欧扬声器。
继电器外观都是一样的。所有设备自始至终都被置于一个大玻璃钢箱子中,线材亦在其中。
戈登高演示2

从继电器箱分别放在每个扬声器旁。每只继电器电源都由分立电源线供给。箱内线材同时连接功放与扬声器,以保证每次切换时只 有一种线材供使用。放大器、继电箱和扬声器之间使用较短较粗的连接线,线路中没有其他设备。继电器阻抗被精确控制在0.1欧以下。自始至终经销商及消费者 都没有听出差异。
这个测试证实了他的观点,我做测试时用了几套不同的8欧系统,也无法辨别。但是,当我特别适用了一套挑剔的4欧系统时, 把开关打到普通线材上,我听出了差别。这套系统在其中一个频段最低阻抗仅为2.6欧,此低阻频段为3欧。这证实了驱动低阻系统时,线材越细(同种材料下横 街面积更大)是可以被听出来的。系统阻抗越低,其所需线材越粗。当我把普通软线替换为更粗的线材时,就听不出区别了。
线材种类并没有区别
固体线,多绞线,铜线,无氧铜,银线等等——即使是“魔法”线材——只要线材阻抗保持在扬声器阻抗5%以下而且型号适合(够粗),听起来就没有事差别。
当 然,我们并不可能万事俱到给每个东西都来个测试,而且建立类似的测试系统并不简单.只有很少人可以进行扬声器阻抗测试或者降至0.1欧级别的线材阻抗测 试。类似于生活中的其他东西,我们也要依靠非直接的信息来源,像是宣传单页,评测意见等。这被称为权威迷信,我们信仰体系的一部分。这里有篇有趣的文章: 大众语义学期刊1964年9越好刊登的名为《消费者意识中的形象》,作者米尔顿.洛基茨
戈登.高的线材演示为顾客们提供了一次个人体验,这可以扫除他们最初对权威的盲目迷信。这个演示是受控的,即是即时对比,且听众并不知道是何线材的演示。戈登在经销商的展示厅及各种音响展上举办了多次类似演示。
线材的真相
我 们把戈登线材演示的有力证明和线材的真相先放在一边,来看看在展会上来到麦景图展厅的人们吧,他们没有经历过戈登线材演示,对我们使用普通的粗线感到非常 困扰。他们回忆起听说的“普通”音频线很“烂”,这使得他们提出诸如“线材质量低劣”一类的问题,但他们就是没有好好听听麦景图的产品。当我们换成知名线 材时,客户们就很乐意看到这个组合,这才直入主题开始将其注意力放到麦景图的产品上来。
对于高质量音频线的需求日益增加,对于一些公司来 讲这是新的市场。麦景图并不制造或者贩售音频线。解决方案很明显——与其投入时间和精力告诉开始贩售音频线的麦景图经销商这东西没用,还不如想个更好的办 法鼓励音响购买者/拥有者向经销商咨询该配哪种线材。因此,我也不再推荐麦景图音响说明书上附带的那些线材或者线材型号了。
至1988年,麦景图不再随器材供应连接线。音响用家可以买得到许多特制的音频线。使用何种线材也可以直接咨询经销商。
我将音频线业的成功归功于其专家级的营销和市场能力。然而,我的经验是,对于普通铜线材来说,只要够粗,就可以和名牌产品一样好。
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总是有人想要更贵的线材的,这并不是因为这些线材会带来更加好的音效,而是因为他们可以像拥有蒂法尼台灯或者劳力士表一样炫耀。
卡尔达斯(卡大师)线和IDS-25
Cardas Wire and the IDS-25
如 果说我并不相信昂贵的线材可以带来音质的变化,那么为什么IDS-25系统上要搭配这么贵的线呢?答案其实很简单,IDS的销售目标是音响且并非每个人都 觉得普通线和贵线一样。这个解释和上文中麦景图在展会中的发现是一样的。卡大师线并不会带来更好的声音,但是他可以帮助我们把音响卖给某些关注线材且不相 信普通线也一样的消费者。这点成本的提升与驱动、附件及效果器的成本相比微不足道。
立体声杂志敢于直面真相(1983)
劳 伦斯.格林希尔在立体声杂志1983年8月号上发表了一篇6页长的文章,题为《音频线:你听得到差别吗?》。他对比了怪兽线,16号标准线和24号标准 线。当时30英尺的怪兽线售价为55美金,16号标准粗线的售价为30美分每英尺或者30英尺18美金,24号线价格是3美分每英尺,30英尺只要1.8 美金。
“那么我们对这些音频线50小时的测试、评分和聆听意味着什么呢?仅仅是16号线和怪兽线在听音乐的时候没什么差别,且两者比一般 作为“音频线”贩卖或者赠送的24号线好上些。然而,请记住,一个可量度的特性是——更高的每英尺阻抗使得24号线听起来和其他线材不一样。如果仅使用6 英尺的线材而不是30英尺,线材总阻抗就会比其他两根线更低,我们的测试也就很可能会找不到这三根线材间任何可闻的差异。这项实验并不能够证明零售的高端 线材所宣称的其音质好于一般16号线材的说法成立。因此,我们仅可以得出,除了拥有这些厚重、昂贵线材的虚荣之外,其带来的提升几乎没有。”
不 用说,十月份的时候一封措辞强硬的信件摆在了立体声杂志编辑的桌面上,发信人叫诺埃尔.李,怪兽线材的总裁,“1981-1982年度3000多怪兽线的 用户填写了质保/反馈卡,这些人当中56%指出‘总体明显提升’,42%证明‘可闻提升’,且仅有2%说他们没有听出来什么不同,这都不算什么结果么?”
没错,一些反馈、声明之类确实可信,但是答非所问。如果原来使用的线材阻抗过高,效果自然会有提升。如果功放或者音响插座松动或者锈蚀,紧紧插入新的线材也会带来提升。
之 后我们来一个更加主观的评估。假设你已经拥有了一根合适型号的音频线,音响功放连接也正常。如果有一天你听说某根线材可以提升音质,你就会开始寻找它的踪 迹,之后真正相信你听得到提升,一些人甚至说“钱花到位了,声音绝对提升”(倒不如干脆承认我浪费了那么多银子,或者自己是木耳)
另有一些其他因素,如果将旧线材取下换上新的线材,可能要花5-10分钟。这段时间里,你很有可能已经忘了原来老线材是什么声音。有多少消费者做过类似于戈登演示一类的即时切换呢?我特别想知道这些人参加个类似的盲听测试会是什么样子。
立体声杂志变得更加保守(1990)
立 体声杂志1990年6月号刊登了瑞奇.沃伦的《线路缭绕》一文,共5页,其中四页半都是厂商们对于线材的创造性形容。文章接近尾声时提到了音频工程协会学 报R.A.格里纳于1980年5月发表在JAES的一篇名为《功放-音响连接》的文章,结论是,与大多数神秘的线材厂商所坚持的不同,音频线的的工作原理 和传输线不一样。
这一次,立体声杂志的结论显得非常保守。也许是因为支付巨额广告费用的音频线材厂商的巨大影响。在戈登.高的线材演示上,线材真相伤害了线材销售,广告及经销商利润。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本文关键字:美国 商品购买指南,电子学习 - 商品购买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