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见下图。
MC275输出级采用大板耗,高跨导KT88作AB1类SEPP输出级,每声道输出功率75W以上。
连续使用板耗35W的KT88,用于ABI类放大,输出功率可达42W—100W。
在MC275中,KT88的工作状态与典型状态略有差别,其原因使,麦景图输出级的第二栅极与另一只输出管的阳极相连,电压必然与阳极电压相等,在此情况下,为了避免第二栅极超过其最大允许耗散功率,在输出级中往往采取提高栅负压的方式使Ig2减小到允许值以内。KT88的阳极最大耗散功率pamax达到42W,最高阳极电压可增大到600V,第二栅极电压最高为500v,最大耗散功率为8W,限于Ug2=500v的规定,在麦景图输出级中Ua只能以500v为限,同时将Ugl增大为-48V左右,以使静态Ig不超过140mA,Ig2不超过8mA。当输入信号为2x60Vp-p时,以使静态Ia不超过140mA,输出功率为75W时,输出变压器初级等效最佳负载阻抗为800Ω。
KT88的栅极需要2x60Vp-P的驱动信号。如果在KT88的分段负载输出电路中,仍将输入信号以共地为参考点,形成输出级的本级50%的负反馈,则驱动信号会更高,使前级放大器12BH7难以满足。因此,该机末级输入电路加入了RC自举电路。12AX7阴极输出电阻分成两只串联,上一只负载电阻的信号电压一端直接耦合于KT88控制栅极,下端作为参考点,由0.47μF电容使其与输出级阴极为信号等电位。因此,该机中无阴极输出部分负载的负反馈,改善效果依靠大环路反馈和麦景图接法的低阻抗输出电路。为降低信号驱动失真MC275.延用了MC40以后惯用的12BH7加阴极输出器变换阻抗的驱动方式,中功率管12BH7的大动态,保证大幅度输出的线性度、阴极输出器高输入阻抗,使12BH7的大输出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低阻抗输出对KT88也极有利。
MC275、MC240等机型采用几乎完全相同的前级放大电路,为了加入20dB的大环路反馈,该系列放大器对开环频响的设计极为周密,以免加入负反馈后过大的相移使放大器产生不稳定因素。输出变压器自不必多虑,因为其初级等效阻抗极低,使其低频基准频率达到1Hz也并不困难,驱动级与阴极输出器之间的RC耦合电路,Ce为0.22μF,Rg为lMΩ,其低频基准频率为0.7Hz。阴极输出器12AX7虽然采用固定栅负压,其IOO%的交直流负反馈可以有效地稳定工作点,所以Rg增大为IMΩ也不会使工作点产生漂移。驱动级12BH7与长尾式倒相器之间采用典型的准直接耦合电路,其fo为1.54Hz.仅有的2组RC耦合电路基准频率都远离放大器本身低频下限,而且两者相差l倍以上,因而使开环频响在10Hz以上,仅-0.4dB。
驱动级为了采用准直接耦合电路,由双三极管共用27kΩ阴极电阻。与前级阳极电压10:1分压后,电压值为-11V,作为驱动级的栅负压,12BH7完全工作于A类对称放大状态,其阴极电阻两端信号电流幅度相等、相位相反,因此不必使用电容旁路,共用阴极电阻的阻值较大,其直流负反馈作用可保持工作点的稳定。
长尾式倒相器采用μ=20的双三极管12AU7.目的是利用其较大的动态范围,降低非线性失真。前置放大器则由高μ双三极管12AX7的一半组成(另一半用于另以声道前置级),由此可以粗略计算出MC2754级放大器的电压增益。当无负反馈时,第一级12AX7阴极68n电阻的电流负反馈只占阳极输出的0.07%,可以忽略不计,其开环增益约为57倍。长尾式倒相在平衡状态,阴极负反馈可忽略。按图示元件数值,增益计算可按负载电阻阳极部分27kΩ、阴极部分18kΩ.总计为45kΩ。但实际阳极负载输出只占总负载电阻的60%.所以按μ,=20、负载电阻Ra为45kΩ、12AU7内阻Ri=7.7kn计算,增益为14.4倍,60%则为8.64倍。为了增大驱动级带负载的能力,阳极负载电阻采用较低的值,以使Ia较大,降低驱动级的输出阻抗。如按图示元件数值计算,Ra=12kΩ,.R1=5.3kΩ,.μ=20.则本级电压增益为13.87倍。上述前极电路开环增益达6130倍,输入电平lOmA即可达到满功率输出,为此高增益宽频响给加入-20dB的负反馈创造了条件。MC275额定输出功率2x75W.THD≤0.2%.最大输出功率80W(每声道)时THD0.3%。频响特性10Hz-30KHz-OdB.5Hz~50KHz-ldB。
本文关键字:暂无联系方式音频功率放大-放大器,单元电路 - 音频功率放大-放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