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锈钢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答]:
我国用电弧炉生产不锈钢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首先生产Cr13型不锈钢,1951~1952年开始生产1Cr18Ni9Ti。当时不锈钢年产量是百吨到千吨级的水平,而1Cr18Ni9Ti一个牌号的产量占我国Cr-Ni不锈钢产量的95%以上,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88年。
20世纪50年代,我国还生产了1Cr18Ni12Mo2Ti等牌号的不锈钢。当时,为了节约镍,从1956年起研制了以Mn、N代Ni的0Cr17Mn6Ni5N和1Cr18Mn8Ni5N。1958年,在AISI204基础上加入2%~3%Mo研制生产了1Cr18Mn10Ni5Mo3N(204+Mo)用于全循环法尿素生产装置的内筒。1959年研制了1Cr17Ti、1Cr17Mo2Ti和1Cr25Mo3Ti无Ni铁素体不锈钢并开始仿制耐浓硝酸的双相不锈钢1Cr17Ni14Si4AlTi。
20世纪60年代,由于国内原子能、航天、航空和化学工业的需要,1960年前后研制了PH15-7Mo、17-7PH和17-4PH等沉淀硬化不锈钢。1960~1965年研究并生产了用于核燃料生产的多种高镍耐蚀合金。1965年前后,采用电炉氧气炼钢生产了00Cr18Ni10、00Cr18Ni12Mo2等超低碳不锈钢,研制了无镍C-Mn-N钢1Cr18Mn14Mo2N(A4)等牌号。
为了解决原子能、石油和化学等工业中所出现的18-8Cr-Ni奥氏体不锈钢等的设备部件应力腐蚀断裂问题,到20世纪70年代,一些α+γ双相不锈钢和高镍耐蚀合金研制成功并投入工程应用。主要牌号有00Cr18Ni5Mo3Si2(相当瑞典3RE60牌号),含N的00Cr18Ni6Mo3SiNb、00Cr26Ni6Ti、00Cr26Ni7Mo2Ti等双相不锈钢和高镍耐蚀合金00Cr25Ni35A1Ti等。采用真空感应炉、真空电子束炉和真空自耗炉冶炼并批量生产了C+N≤(150~250)×10-6的高纯铁素体不锈钢00Cr18Mo2、00Cr26Mo1和00Cr30Mo2等牌号。
为了解决化工、石化、化肥等工业中的一般腐蚀和局部腐蚀(点蚀、缝隙腐蚀、腐蚀疲劳、固溶态晶间腐蚀等)问题,20世纪80年代又研制、仿制了高钼不锈钢;含N的第二代双相不锈钢;尿素级不锈钢;耐浓硝酸不锈钢;耐高温浓硫酸(95%~98%)的高Si(约6%)不锈钢;开发了用于水电行业的耐磨蚀低碳和超低碳马氏体不锈钢;研制开发了几种超高强度马氏体时效不锈钢。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的超低碳控氮(N≤0.10%)核级不锈钢304NG和316NG,到90年代开始投入了工业生产和实际工程应用。对超级(PRE值≥40)奥氏体和超级(PRE值≥40)双相不锈钢开展了大量研制工作。
在上述不锈钢钢种研制开发的同时,我国生产不锈钢的各主要特殊钢厂,新装备、新工艺、新技术和新的检测手段的采用也取得了显著进步,突出的表现在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厂技术改造和新建不锈钢厂和生产线的装备和工艺技术的现代化水平上。
本文关键字:不锈钢 中国 常识知识,机械设备 - 常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