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2800XP电铲检修技术规范
点击数:7169 次 录入时间:03-04 12:01:16 整理:http://www.55dianzi.com 操作规程
P&H2800XP电铲检修技术规范
7.1.1 电铲机械
7.1.1.1 概念
7.1.1.1.1 检修定义:采用先进维修技术,选用质量合格的优质配件,对到了检修工作时限的电铲进行整机修复,使之恢复原设备性能的维修过程。
7.1.1.1.2 检修工作时限:当电铲重新运行时间至(20000~25000)h之间时,必须适时择机进行检修。
7.1.1.1.3 检修工期:在配件供应充足的条件下,单台P&H2800XP电铲的检修应在70个工作日内完成。
7.1.1.1.4 检修内容:检修内容主要包括:大臂部分、底盘部分、机房部分、油气路部分和其它部分。
7.1.1.2 电铲拆卸程序
7.1.1.2.1 拆保险牙8字连杆退出斗杆。
7.1.1.2.2 拆提梁销,放大绳,分解铲斗斗门。
7.1.1.2.3 拆回转齿圈罩,立轴,油气管路分解。
7.1.1.2.4 提升回转减速箱放油,摆放液压支架系统。
7.1.1.2.5 拆绷绳,放大臂,拆卸分解天轮。
7.1.1.2.6 松拉紧螺栓,拆根销,吊移动臂。
7.1.1.2.7 拆卸机房内提升回转传动机构。
7.1.1.2.8 拆卸A型架平台,机房大梁房盖等。
7.1.1.2.9 拆卸滚筒瓦座,吊出提升滚筒总成。
7.1.1.2.10 做上下盘分离准备,拆除中心轴螺帽等。
7.1.1.2.11 上下盘分离,回落上盘,各自分解。
7.1.1.2.12 拆卸行走传动系统,行走电机等。
7.1.1.2.13 拆卸机房增压风机,拆除滚轮总成。
7.1.1.2.14 分解拆除回转齿圈。
7.1.1.2.15 分解侧机架与底盘。
7.1.1.2.16 清理上下盘及侧机架油污。
7.1.1.2.17 检查上下盘,侧机架等结构裂纹。
7.1.1.2.18 刨焊上盘裂纹并加固,换上轨道。
7.1.1.2.19 分解动臂及推压传动机构。
7.1.1.2.20 清理动臂油污并送修。
7.1.1.2.21 分解侧机架,终传动机构。
7.1.1.3 电铲安装程序
7.1.1.3.1 吊摆侧机架,(新)并组装支重轮。
7.1.1.3.2 终传动箱配垫并组装终传动机构。
7.1.1.3.3 组装导向轮总成。
7.1.1.3.4 装动臂铜套,推压箱垫。
7.1.1.3.5 组装推压传动机构。
7.1.1.3.6 组装动臂附件,梯子走台平台等。
7.1.1.3.7 组装推压电机、皮带并张紧。
7.1.1.3.8 组装动臂顶部绷绳平衡器天轮螺栓。
7.1.1.3.9 焊装底盘回转轨道及滚轮总成。
7.1.1.3.10 吊装齿圈,紧固齿圈螺栓等。
7.1.1.3.11 组装侧机架与底盘紧固侧机架。
7.1.1.3.11.1 清洁机身上的全部配合面,因为在此配个履带座架组件。
7.1.1.3.11.2 吊起履带座架组合件(注意:在将履带座架组合件完全安装到机身上以前,不要拆下定位锁紧板)。
7.1.1.3.11.3 使提升的履带座架组件靠近机身的一侧。
7.1.1.3.11.4 装上杆螺栓,并用专用的板手和棒把它们拧到半紧(注意:a 在将整个组装件放到地上之后,用专用扳手和加长棒最后将杆螺栓螺母拧紧;b 借助于吊车的杆螺栓母的拧紧工作应在把履带连绕在座架之前完成;c 吊起履带座架时,要使其保持水平状态,如需要可使用链滑车)。
7.1.1.3.12 铺装新履带,拉进底盘,落下上盘
7.1.1.3.12.1 将履带片组合件一起都装在已经装到机身上的履带座架的后面。
7.1.1.3.12.2 就在履带座架的下面把连接的履带片拉成直线,以便当机身组装体降落在地面上时,使下面的滑轮将准确无误地座落在履带片的轨道上面。
7.1.1.3.12.3 用起重机,将机身稍微向上提起,以便移去机身下面的支承枕木,而后将机身完全地降落在地面上。
7.1.1.3.12.4 将履带片组合件的一端提起,使履带片组合件高出履带座架。而后,再将履带片组合件连接在前面的导向轮侧面上。
7.1.1.3.12.5 用液压千斤顶,将调节垫片插入,以便绷紧履带片组合件。
7.1.1.3.13 吊装行走电机抱闸及减速机构
7.1.1.3.13.1 清洁机身的配合面,因为在这些配合面处要连接行走电动机底座和两个推进传动装置。
7.1.1.3.13.2 吊起行走电动机安装底座,并用螺栓紧固在机身的位置上,这一工作应在安装行走传动装置之前进行。
7.1.1.3.13.3 吊起行走传动装置,并将其放置到机身的后面,用液压千斤顶将其支承住。
7.1.1.3.13.4 传动装置与机身的对准要求是,机身顶部的切削边和传动装置的切削顶表面应互相紧密结合。
7.1.1.3.13.5 用安装螺栓紧固传动装置。
7.1.1.3.13.6 按照以上同样的步骤对另一个传动装置进行安装。
7.1.1.3.13.7 暂时先把行走动力皮带罩的下半部分安装在推进电动机的安装底座上。
7.1.1.3.13.8 将两个行走电动机安装就位,并使两个行走电动机朝着对应的皮带轮移动,以便安装V型皮带。
7.1.1.3.13.9 用一把直尺或一条绳子进行皮带轮的调整校直,予先拉紧V型皮带,并盖上上半部罩。
7.1.1.3.13.10 安装左右两侧行走制动器底座。
7.1.1.3.14 行走风机风筒
7.1.1.3.14.1 安装行走电动机的鼓风电动机组合件。
7.1.1.3.14.2 组装从鼓风机到行走电动机的空气导管。
7.1.1.3.15 装中心轴螺帽总成,装增压风机。
7.1.1.3.16 吊装提升滚筒总成并紧固压紧螺栓。
7.1.1.3.16.1 清除涂在侧架、起重齿轮箱和起重卷筒轴组装件上的防锈保护层。
7.1.1.3.16.2 吊起起重卷筒组装件,并将它安装在起重齿轮箱和侧架上。
7.1.1.3.17 吊装提升回转电机传动机构
7.1.1.3.17.1 吊装回转电机传动机构
a)清洁回转机座和传动装置上的安装面。以保证在安装面上没有防锈涂层,尘土和其它杂物。
b)将回转传动装置水平吊起,并将安装到回转机座上。
7.1.1.3.17.2 吊装提升传动机构
a) 在安装之前,清洁配合面并保证在这些配合面上无任何尘土,防锈层和其它杂物。
b) 将中间起重轴组装件水平地吊起,并将它安装在齿轮箱上。
c)清除第一减速器轴组件配合面,并保证这些表面无尘土,无防锈层和杂物。
d)将轴组件吊起成水平状态。
e)将第一减速器轴组件安装在齿轮箱上,并安装就位。
注意:在轴承外座圈有两个定位销,在安装时不要使这些定位销脱落。并使定位销处于垂直位置。
7.1.1.3.18 吊装提升、回转电机、风机
7.1.1.3.18.1 提升电机和风机的安装
a)清洁提升电动机和电动机底座上接合面。
b)在电机的提升吊耳上装上一个吊钩,并将其安装在电机底座上。
注意:需要将提升传动装置第一减速器轴与提升电动机联轴接对准。
7.1.1.3.18.2 回转电机和风机的安装
a)清洁回转电机和回转传动装置的安装底座之间的接面。
b)在安装回转电机组装件之前,要保证挠性联轴节和电机轴装配合适,并将其安装到传动装置的输入轴上。
c)将回转电机水平地提升,并将它安装在传动装置的安装底座上面。特别要注意的是:当安装电机时,要使电机轴和挠性联轴节之间的花键啮合。
d)用安装螺栓固定电机。
e)将鼓风电机的组装件安装到电机上。
7.1.1.3.19 吊装提升减速箱盖,紧固密封对口
清洁滚筒油封的密封面并安装密封件,而后,用油保持器一个一个地安装油密封件。要保证:滚筒油密封件的接口处应位于在卷筒的顶侧,以防油从接口处泄漏。
7.1.1.3.20 吊装机房大梁,盖房皮,并密封机房
将侧面板和顶盖板安装到旋转机座上,并调整相应各面板和顶盖的的位置。
注意:在固紧螺钉前,要在顶盖板的接合处涂以密封混合剂以防漏水。
7.1.1.3.21 提升电机对正,安装提升及回转报闸。
7.1.1.3.22 对装悬臂、吊挂天轮、挂扶柄总成。
7.1.1.3.22.1 在标定的位置上,将悬臂组件吊起并用销子将其安装到旋转机座上。
7.1.1.3.22.2 将悬臂组合件支承在枕木上。
注意:推压齿轮箱内部另件,装载轴,动滑轮组,电动机,箱内的V型皮带和悬臂的中心滑轮组件以及其它连接部件和组件均应事先在地面上组装完毕。
7.1.1.3.23 装A形架平台及绷绳平衡器。
7.1.1.3.23.1 在地上用销子组装受压杆件和受拉杆件。
7.1.1.3.23.2 将回转机座和起重机支柱上的销子孔清理干净。
7.1.1.3.23.3 提升起A形架组件,并用销子将其安装到旋转机座上。
7.1.1.3.24 拉起悬臂,吊装绷绳,电铲转动90°。
7.1.1.3.24.1 悬臂吊缆的一端与悬臂位置平衡器连接起来。
7.1.1.3.24.2 用吊车将悬臂组装件慢慢地小心地提升起来,直至悬臂达到它足够的角度以便把悬臂吊缆的另一端连接到A形架平衡器。
7.1.1.3.24.3 保持悬臂组装件处在此位置上。
7.1.1.3.24.4 用另外一个吊车将悬臂吊缆提升,并将它们连接到A形架平衡器上。
7.1.1.3.24.5 再左右两边,均匀地紧固悬臂底部缓冲垫组装件,并确保缓冲垫受压适当。
7.1.1.3.25 装回转立轴,回转齿圈罩:
7.1.1.3.25.1 清洁旋转机座和传动装置上的安装面。以保证在安装面上没有防锈涂层,尘土和其它杂物。
7.1.1.3.25.2 将回转立轴水平托起,并将安装到回转机座上。
7.1.1.3.26 装空压机气包黄黑油泵油箱及油气管路。
7.1.1.3.27 装油气路、控制阀及执行元件、注油器等。
7.1.1.3.28 装提升回转润滑总成。
7.1.1.3.29 装提升大绳,连接铲斗、斗杆、斗门。
7.1.1.3.30 铲斗及斗杆的安装。
在已获得电源和机器进行电气实验之后,应进行轴向的和滑板间隙的适当调节。
7.1.1.3.31 提升大绳的安装:
7.1.1.3.31.1 要保证两根大绳的长度一致。
7.1.1.3.31.2 首先将钢缆拉开,已防止扭结。
7.1.1.3.31.3 将大绳的一端穿入吊车钢缆的平衡器内。用大绳卷扬机将钢缆拉出。
7.1.1.3.31.4 用大绳加紧器把钢缆的端部固定在提升滚筒法兰上。
7.1.1.3.32 通电动铲,穿斗杆,调整推压各部间隙。
7.1.1.3.33 装开门机械,横拉杆竖销等。
7.1.1.3.34 机房清理,房皮整修及各部喷漆。
7.1.1.3.35 接履带并调整侧机架油管护罩安装。
7.1.1.3.36 调整行走抱闸各部间隙。
7.1.1.3.37 各传动机构加油。
7.1.1.3.38 调整中心轴间隙。
7.1.1.3.39 强制润滑各传动润滑部位。
7.1.1.3.40 调试运行,接发电车验收走铲。
7.1.1.4 电铲中枢轴销的现场安装程序:
7.1.1.4.1 在地面上安装和调平下部组装件
7.1.1.4.2 将两个支架到机身内侧的适当位置,同时确保其位置合适,使中枢轴孔的底部对准裂口轴环,这些支架是用来支承机身内的裂口轴环的。
7.1.1.4.3 将横跨于机身中部内侧之间重型钢板放好位置,并进行点焊。
7.1.1.4.4 用一个高度合适的隔套将液压千斤顶放在重型钢板上,使得中枢轴销将停在比规定的位置大约低100mm处。
7.1.1.4.5 清洁中枢轴销和机身内的孔口。
7.1.1.4.6 检查中枢轴销的外径和机身孔的内径,看裕量是否正确。
7.1.1.4.7 磨光中枢轴销和孔上的全部导向边。
7.1.1.4.8 试着将裂口轴环放进中枢轴的窄缝上,然后,把这些裂口轴环放到第2项的支架上。
7.1.1.4.9 按要求将所有的吊装附件都安装到中枢轴上。
7.1.1.4.10 将中枢轴销放入到绝热罐内。
7.1.1.4.11 向绝热罐内装干冰,大约800kg。
7.1.1.4.12 等候至少6h。
7.1.1.4.13 将中枢轴销从罐中取出来,并立刻测量中枢轴销的外径,要确保与孔的内径之间有一个裕量。
7.1.1.4.14 将中枢轴销房入孔内,使其扁平面或者朝前,后者朝后。中枢轴销停靠在第4项的隔套上。
7.1.1.4.15 将两个裂口轴环滑入中枢轴销的窄缝内。
7.1.1.4.16 将中枢轴用千斤顶顶到位置。
7.1.1.4.17 用螺栓紧固裂口轴环。
7.1.1.4.18 把键焊在适当的位置。
7.1.1.5 电铲各工作系统的检修
7.1.1.5.1 行走系统
7.1.1.5.1.1 导向轮、支重轮:轮缘裂纹或脱落长度不的超200mm以上,轮毂或轮辐有透口裂纹或多外裂纹者必须更换轮径磨损不的超过30%。
7.1.1.5.1.2 履带板:轨道磨损不超20mm,履带板孔磨损超过10%、耳子断裂或有较大裂纹,驱动凸块磨损或脱落30%时应予更换,履带板的垂度大于100mm时应予张紧调整。
7.1.1.5.1.3 侧机架:履带滑道磨损超过15mm时应补焊或更换滑道,发现侧机架有裂纹时须修焊,裂纹长度超过800mm时必须更换侧机架。
7.1.1.5.1.4 驱动轮:驱动齿磨损超过20%或断齿超过3个或50%驱动齿有裂纹,或驱动轮因间隙大旷动时应更换。
7.1.1.5.1.5 行走抱闸:行走抱闸标准开启气压标准为(90~105)psi,标准制动间隙1.25″,制动行程3″,支撑间隙0.25″~0.50″,闸皮允许磨损量不超0.25″。
7.1.1.5.1.6 行走皮带:行走皮带调整张紧压力标准:新皮带:7000psi,旧皮带6000psi,无论新旧皮带,重新安装后,运行24h则应按张紧压力标准进行二次调整。行走皮带要求成对更换,长短一致相差不得超过1/8″。
7.1.1.5.1.7 行走减速箱:箱体有裂纹可以修焊,对口面必须光滑平整,对口密封采用耐油耐压平面密封胶处理,对口螺栓或地脚螺栓根据其等级或尺寸按螺栓扭矩表进行紧固,减速箱油使用SAE80W—90或同性性能润滑油,每工作500h检查油位一次,每工作2000h必须更换润滑油。
7.1.1.5.1.8 减速箱各级齿轮:齿轮啮合的径向间隙与接触面积均应符合啮合标准规定,齿轮啮合时,中心线偏差不得大于2mm;齿轮运转时端面轴向跳动不得大于齿轮直径的0.1%。
7.1.1.5.1.9 减速箱轴承:按照前述一般技术标准进行了检查,新轴承安装,必须清洁干净后恒温加热120℃装到轴上,新轴承工作10000h必须检查,工作20000h必须更换。
7.1.1.5.1.10 终传动大轴:驱动轮两侧和大齿轮两侧要安装调整垫,大轴轴向串动不得超过6mm。
7.1.1.5.1.11 行走各部铜套:铜套间隙大于1/8″时应予更换,终传动轴外套间隙不超1/4″,各部铜套均应保证安装紧固,润滑正常。
7.1.1.5.1.12 侧机架螺栓:紧固标准按螺栓扭矩表进行,螺栓防松必须采用倍帽防松。
7.1.1.5.2 回转系统
7.1.1.5.2.1 回转抱闸:开启压力标准为(43~100)psi,当制动状态抱闸总体高度低于6.47″时,则要更换总成,当摩擦片的摩擦块磨损低于0.125″(两侧总和)应更换磨损片,抱闸摩擦片有碎裂或被黄油污染时,也应更换摩擦片,弹簧高度不的低于原高度0.0625″,且12根弹簧应保证粗细、长短一致,不得缺损,且预压紧固要平衡均匀。
7.1.1.5.2.2 回转减速箱:同行走减速箱。
7.1.1.5.2.3 减速箱对口及地脚螺栓:同行走系统。
7.1.1.5.2.4 减速箱齿轮:同行走系统。
7.1.1.5.2.5 减速箱轴承:同行走系统。
7.1.1.5.2.6 联轴节:属挠性联轴带,每500h必须润滑一次,轴向串动不得超过1/8″,与轴联接后,圆周方向摆动不得超过0.20mm。
7.1.1.5.2.7 减速箱润滑油:同行走系统。
7.1.1.5.2.8 回转立轴:发生断齿断轴或齿厚磨损 20%时,与减速箱联接花键发生扭曲时必须更换,当立轴运行寿命达到15000hr时也应更换。
7.1.1.5.2.9 回转齿圈:齿厚磨损(15~20)mm时应更换,断齿不得连续超过4个,允许焊修补齿,齿圈螺栓须紧固均匀,扭矩参照螺栓扭矩表,抗剪套与齿圈及基座孔是过度配合,不得明显松动,回转齿圈与中心轴的同轴度不大于0.3mm,与底盘的接触面积要大于70%。
7.1.1.5.2.10 回转轨道:厚度磨损超过10%时更换,高低差大于2mm时应加工处理,轨道边缘磨损2mm时应焊修,碎裂时应更换。
7.1.1.5.2.11 回转滚轮:滚轮轴轴径磨损超过(2~3)mm时更换,滚子径向磨损超过5时更换,滚子碎裂,表面有裂纹时更换,更换新滚子必须54个滚轮一起更换,以保证支承均匀,运转自如。
7.1.1.5.2.12 中心轴:轴径磨损0.2%时要外委焊修,检修时应对中心轴进行超声探伤处理,中心轴铜套间隙不的超过1/16″。
7.1.1.5.2.13 中心轴大螺帽调整标准:上盘上轨道与滚轮之间最大间隙不得超过3/16″。
7.1.1.5.3 提升系统
7.1.1.5.3.1 提升抱闸:开启空气标准为(60~100)psi,当摩擦片磨损0.045″要拆掉一块垫片,磨损至0.125″时应更换摩擦片,摩擦片被污染时也应更换,抱闸弹簧(12根)必须保证粗细高低均匀,不的缺损。
7.1.1.5.3.2 减速箱体:同行走系统。
7.1.1.5.3.3 减速箱齿轮:同行走系统。
7.1.1.5.3.4 减速箱对口及地脚螺栓:同行走系统。
7.1.1.5.3.5 减速箱轴承:同行走系统。
7.1.1.5.3.6 减速箱润滑油:同行走系统。
7.1.1.5.3.7 减速箱对口密封:采用沟槽加密封条,对口平面磨封胶结合密封。
7.1.1.5.3.8 滚筒密封:双滚筒密封要重叠安装并靠弹簧压紧,不的对装或背装。
7.1.1.5.3.9 提升滚筒:按前述一般技术标准进行换修,与滚筒齿轮相联接的为高强度一次性螺栓,检修时,必须更换,尤其是螺帽,必须报废,更新紧固扭矩参照扭矩表。
7.1.1.5.3.10 提升大绳:按一般技术标准进行,但大绳更换时应成对左右旋配套更换。
7.1.1.5.3.11 提升对轮:减速箱对轮与电机对轮必须对正,对正标准为水平径向0.003″,垂直径向0.003″,轴向端面为1.125″,对轮必须每500h润滑一次,润滑时,注油口两端都要开打,从一端注油,直到另一端新油新出为止。
7.1.1.5.3.12 提升减速箱后部:由于提升大绳的牵引引作用,后提升部位受到倾翻力矩的作用,对于后提升减速箱对口及地脚要做特别处理,后提升一轴压盖螺栓必须更新,后提升地脚边缘及螺栓也要采取特别加固措施。
7.1.1.5.4 推压系统
7.1.1.5.4.1 推压抱闸:开启空气标准为(27~100)psi,当抱闸制动高度低于8.88″时必须更新总成,当抱闸摩擦片磨损超过0.125″或被油污染时,必须更换摩擦片,当弹簧释放高度降低0.0625″时应更换弹簧,所有弹簧要保证粗细、长短一致,受压均衡。
7.1.1.5.4.2 减速箱:同行走系统。
7.1.1.5.4.3 减速箱齿轮:同行走系统。
7.1.1.5.4.4 减速箱轴承:同行走系统。
7.1.1.5.4.5 润滑油:同行走系统。
7.1.1.5.4.6 推压皮带:推压皮带应采用专用张紧装置进行调整,调整压力标准为:新皮带(2260~3000)psi,旧皮带(900~1600)psi,皮带重新安装后,工作24h必须进行二次调整,当皮带断裂或四股分裂时必须更换。推压皮带应成对更换,且必须保证两根皮带长短一致,相差最多不得超过1/4″。
7.1.1.5.4.7 推压大轴:轴的允许串动量不的超过0.06″,因推压轴左右对称可以根据花键磨损情况反转,但最多只能安装一次,当推压紧配合钢套装之时,推压轴无法反装且只能从电铲右侧安装。
7.1.1.5.4.8 推压小齿轮及扶柄座:允许轴向串动量为最大不超1/4″,小轮轮打齿,齿厚磨损10%内花键磨损10%时必须更换,小齿轮台启面磨损降低1/16″时要补焊处理。
7.1.1.5.4.9 推压各部铜套:按一般技术标准进行。
7.1.1.5.4.10 推压滑板:耐磨板低于1″时要更换耐磨板,滑板与斗杆上平面调整间隙标准为1/8″~1/4″。
7.1.1.5.4.11 推压齿条:连续掉齿不得超过2个,可以焊修,但最多不得超过3次,两侧齿条对正允许偏差不得大于0.06″(1/16″)。
7.1.1.5.4.12 推压限位:限位调整标准为齿条齿牙前3后4。
7.1.1.5.5 工作装置及主要结构件
7.1.1.5.5.1 动臂
a) 箱体有裂纹可以焊修。
b) 耳孔磨损5%时要进行焊补镗孔,但两孔中心轴向偏差不得大于孔径的0.1%。
c) 动臂滑道外板与动臂宜采用盖压方式而非对接或镶嵌。
d) 动臂限位开关调整标准10~40两个动轮阶段开关。
e) 动臂左右缓冲垫压紧调整标准为压缩0.38″~0.50″,即总体高度(315~317)mm之间,检修应全部更换缓冲胶垫。
7.1.1.5.5.2 斗杆
a) 箱体有裂纹可焊修。
b) 耳孔磨损5%时可进行补焊镗孔,但中心轴向偏差不的大于孔径的0.1%。
c) 斗杆两腿标准档拒为80.00″~80.12″,斗杆的开档、扭曲、上翘允许变形量均不可超过0.12″。
7.1.1.5.5.3 铲斗
a) 斗体有裂纹时可焊修,但其运行工作寿命达100000h应予报废。
b) 各部耳孔磨损超过5%时,可进行补焊镗孔,中心轴向允许偏差大于孔径的1/1000,各部钢套磨损至原厚度的20%时更换。
c)斗体内外都应焊装耐磨板和耐磨块。
d) 铲斗铲唇部位要加装耐磨护板或焊装耐磨块,牙床尺寸每500h要用专用模板复查,并焊修恢复到原尺寸,牙舌头也要保证安装牢固,尺寸准确。
e) 大牙磨损长度方向(15~20) %更换,大牙断裂时更换,所有大牙要保证长短及磨损程度一致,安装紧靠,大牙直销露头不准超过100mm。
f) 提梁及勾头有裂纹可以焊接,大绳防脱卡子要安装准确及时。
g) 各部销子磨损超过原直径的(5~10)%时必须更换。
h) 斗门缓冲器,碟环须压缩0.45″以上,当摩擦片厚度摩损1/8″时应更换。
i) 斗门焊修及修理标准与铲斗一致。
j) 开门竖销磨损后可补焊,断裂或裂纹严重时须更换,竖销调整插入斗体方孔尺寸为1″~1.25″。
k) 横拉杆断裂或弯曲时应更换。
l) 开门链断裂时可对接,磨损超过15%时要整体更换。
7.1.1.5.5.4 回转框架
a) 框架上下表面有裂纹时可焊修。
b) 中间筋板断裂时必须更换筋板。
c) 提升、回转减速箱地脚孔磨损变形后应补焊穿孔或扩孔加套恢复至标准尺寸。
d) 中间筋板一次性断裂3根以上时,应拆下整体修复。
e) 连续运行时间超过100000h应予报废。
7.1.1.5.5.5 底架梁
a) 有裂纹可焊修。
b) 中心轴安装座孔检修时要进行探伤处理。
c) 回转齿圈安装座:平面要平整光滑,座孔变形时,可换位重新打孔,但最多一次。
d) 与侧机接合面必须标准平整,允许高低偏差不的大于0.003″。
e) 连续运行时超过100000h应予报废。
7.1.1.5.5.6 侧机架
a) 有裂纹可焊修。
b) 检修时履带滑道厚度不的低于1.5″。
c) 终传动三个安装基孔中心轴向偏差不的大于孔径的0.1%。
d) 与底架梁接合面要标准平整,允许高低偏差不的大于0.003″。
e) 连续地运行时间超过100000时应予报废。
f) 侧机架与底架梁联接大螺栓连续使用不的超过40000h,每次检修其螺栓帽必须更换。
7.1.1.5.5.7 机棚及增压装置
a) 机房侧板及顶板要密封良好,密封时必须考虑和补偿回转框架工作时的弹性变形量。
b) 每年分冬夏两次调整增压叶片角度,调整刻度标准为冬季为4,夏季为7。
c) 每年必须对增压滤片清理一次。
d) 每500h反吹风一次,以清除通道杂物。
e) 增压风机安装座缓冲垫缺损时要更换,检修时全部更换。
7.1.1.5.5.8 其它部件要求
各部走台、扶手、栏杆、梯子要保证无损伤、无松动,安全可靠,安装基座检修时要重新焊装,连接螺栓检修时必须全部更换。
7.1.1.5.6 油气路系统
7.1.1.5.6.1 空压机
a) 空压机安装后,试运行20min,以观察空压机的工作状态。空压机开闭采用压力开关控制,开闭压力标准为(140~175)psi。
b) 轴瓦温升不超35℃,轴承提升不超40℃,整个空压机温升不得超过60℃。
c) 空压机不得有漏油和窜气现象。
d) 皮带张紧要适度,以手压垂度10mm为宜。
e) 气包自动排污装置工作正常。
气包检修时要彻底清理试压,气包容器承压能力不得低于200psi。
空气滤芯每500h必须更换,润滑油每1000h必须更换。
7.1.1.5.6.2 气路系统
a) 系统无泄漏,每10min系统压力降不的大于5psi(指空压机停机电铲非工作时)。b) 各种气路元件要保证工作正常无泄漏,各个仪表要工作正常,读数真实准确。
c) 空气润滑罐每500h必须清理,水气分离器滤芯每500h清理,每1000h更换。
d) 检修时,所有管路及接头要全部更换。
e) 电铲推压、提升、回转电磁阀电控气压标准为(80~100)psi,因此该部压力调整表读数不得低于85psi,考虑压力降,最大读数不的超过105psi。
f) 电铲行走部分气压标准不的低95psi,但最大不的超过165psi。
g) 黄黑油泵气压工作标准为60psi。
h) 回转齿圈喷油电磁伐气压工作标准为(20~30)psi。
i) 电铲喇叭气压工作标准为(60~75)psi。
j) 气温降低-10℃时每天必须对系统手动排污放水至少一次。
7.1.1.5.6.3 集中润滑系统
a) 黄黑油泵的工作压力标准范围是:黄油压力:冬季3000psi,夏季: 2500psi黑油压力:冬季 2500psi,夏季:2000psi。
b) 油泵与泵杆不工作时更换新件或修复件。
c) 检修时,所有润滑管路必须全部更新。
d) 检修结束后,油泵间隙工作时间应调整为10min一次,运行一周后,恢复至每30min一次。
e) 所有黄黑油大小注油器,检修间要全部更换,拆下的注油器要进行清理检测以备用。
f) 检修时,黄黑油箱应彻底清理,检查是否有泄漏或裂纹。
g) 冬季注油室最低温度不得低于20℃。
h) 检修结束或新更换总成件后,必须对推压部分,回转齿圈,行走部分或相应部位进行强制润滑,以保证各部润滑管路畅通润滑油量充足。
i) 各部注油器要根据相应润滑部位调整油量多少,检修时,所有注油器均应戴防护帽。
j) 要保证中心轴油气分离装置工作正常完好。
k) 润滑管路设置应平稳畅通,不得有死弯,挤压和承重等现象。
l) 有管路歧管、接头、分配阀都要保持畅通无泄漏。
7.1.1.6 电铲检修验收工作程序
本程序适用于电铲检修完成后,对电铲进行整体外观,性能及检修质量的验收。
7.1.1.6.1 验收单位及人员:由维修部技术质检部门会同设备办、生产部共同验收。
7.1.1.6.2 验收工期:检修工期确定为70个工作日,愈期超过7天,必须出具书面报告,陈明延期理由。
7.1.1.6.3 验收内容:
7.1.1.6.3.1 整体外观:包括喷漆、设备号、机房及各减速系统有无泄漏,司机室操作环境履带松紧等程度,重要部位螺栓联接紧固情况,各部铜套尤其行走铜套润滑情况,空压机工作情况等等。
7.1.1.6.3.2 性能验收:外观验收合格后,由专业操作人员操作设备试运行,试运行包括从检修场设备开出,直到指定作业现场,期间电铲车间人员应全程跟踪监护,并对行走部分各部铜套及推压大轴,回转点圈等部位及时进行强制润滑,以保证试运行过程中运行部位的温度不超过40℃。
7.1.1.6.3.3 操作运行验收:设备抵达指定作业现场后,由生产部门负责安排车辆和专业电铲司机进行生产实际操作验收,期间电铲维修人员必须委派专人跟踪监护并做好跟踪记录,发现问题要及时汇报及时处理,因检修性能质量而导致连续停机超过2h者,生产部门有权不予接收。
7.1.1.6.4 验收合格期限及条件
7.1.1.6.4.1 电铲连续运行72h,累计非生产停机不超过4h者,表明检修质量稳定。
7.1.1.6.4.2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包括在检修质量范围内:
a) 石头砸坏或人为因素损坏。
b) 停电。
c) 生产操作人员不正当操作。
d) 安排车辆不足。
e) 不可抗力因素。
7.1.1.6.4.3 验收合格后,由维修部技术部门会同设备办出具《电铲检修验收合格》报告,并经生产使用部门签字认可。
本文关键字:技术 操作规程,机械设备 - 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