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3
150
下路堤(>1.50)
3
2
2
150
零填及
挖方路基
(0~0.30)
8
6
5
100
(0.30~0.80)
5
4
3
100
注:①表列强度按《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 051)规定的浸水96h的CBR试验方法测定。
②三、四级公路铺筑沥青混凝土和水泥混凝土路面时,应采用二级公路的规定。
③表中上、下路堤填料最大粒径150mm的规定不适用于填石路堤和土石路堤。
表 4.2.2-1 土质路基压实度标准
填挖类型
路床顶面
以下深度
(m)
压实度(%)
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
三、四级公路
路
堤
上路床
0~0.30
≥96
≥95
≥94
下路床
0.30~0.80
≥96
≥95
≥94
上路堤
0.80~1.50
≥94
≥94
≥93
下路堤
>1.50
≥93
≥92
≥90
零填及挖方路基
0~0.30
≥96
≥95
≥94
0.30~0.80
≥96
≥95
-
注:①表列压实度以《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 051)重型击实试验法为准。
②三、四级公路铺筑水泥混凝土路面或沥青混凝土路面时,其压实度应采用二级公路的规定值。
③路堤采用特殊填料或处于特殊气候地区时,压实度标准根据试验路在保证路基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可适当降低。
④特别干旱地区的压实度标准可降低2%~3%。
5.0红黏土工区路基施工的一般规定与质量控制
5.1应尽量避免雨季施工。雨季施工时,应防止松土被雨淋湿。施工中应保持作业面横坡不小于3%。雨后作业面,应经晾干且重新压实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5.2填料应随挖随用。摊铺后必须及时碾压,做到当天摊铺当天完成碾压。
5.3路堤填筑应连续,碾压完成后,应采取措施防止路堤作业面曝晒失水。
5.4包边法施工应符合以下规定
a.包边材料应为透水性较小的低液限粘土、石灰土等,CBR应符合《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表4.1.2的规定。严禁用粉土、砂土等低塑性土包边。
b.分层填筑时,先摊铺包边土,后摊铺红粘土。碾压前,应控制两种填料的各自含水量,使两种填料在同一压实工艺下能达到压实标准。包边土的压实度应符合表4.2.2-1的规定。
c. 碾压应从两边往中间进行,对不同填料的结合处要增加碾压遍数1~2遍;
d.超高弯道的碾压应自低处向高处进行。
6.0红黏土的处理措施
5.1掺加砂砾能改善高液限(红黏土)的液限、塑性指数以及CBR值,减弱改缩,提高抗裂性能。当粗粒料掺量大于35%(具体掺量可根据当地土质等由试验确定)时一般能达到标准土质的填筑要求。
5.2化学改良(掺入石灰、水泥等外加剂)可有效降低含水率,提高强度,同时又可降低塑性指数,提高水稳性。这种处理方法有一定的实用性。
5.3包边法:将不能直接填筑的红黏土进行隔水封闭。外包材料为水稳性较好的低液限土。但是对于碾压稠度偏低(小于1.15)导致难以压实的红黏土应避免采用此法。该法建议使用于下路堤填筑。
7.0红黏土地区路基施工工艺
红黏土地区施工工艺流见图7(以掺灰方法为例)。
图7 红黏土地区施工工艺流程
8.0红土地区施工质量要求
压实质量应符合《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表4.2.2-1的规定。
表 4.2.2-1 土质路基压实度标准
填挖类型
路床顶面
以下深度
(m)
压实度(%)
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
三、四级公路
路
堤
上路床
0~0.30
≥96
≥95
≥94
下路床
0.30~0.80
≥96
≥95
≥94
上路堤
0.80~1.50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本文关键字:作业指导书 操作规程,机械设备 - 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