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月
电工
四、检修周期和内容
(一)检修周期一般按下列规定执行:
1、小修周期:1个月
2、大修周期:12-24个月
(二)检修内容:
1、小修
⑴检查紧固各部螺栓;
⑵检查、测量大、小齿轮啮合间隙,齿面磨损及接触状况,并调整啮合间隙;
⑶清洗、检查油路,或更换润滑油;
⑷检查或更换个别衬板和给料器;
⑸修补护罩、漏斗、护栏
⑹处理局部漏水、漏油、漏砂。
2、大修
(1)包括小修所有项目。
(2)各零部件全部解体检查。
(3)更换给矿部分与排矿部分零件。
(4)有关零件进行清洗与测量。
(5)更换全部衬板。
(6)修理与更换大齿轮,中空轴,球面轴瓦,传动轴瓦,传动小齿轮及轴。
(7)修理中空轴颈,筒体上大齿轮的联接法兰及全部电器设备、元件检查及修理。
(三)检修质量标准:
1、主轴承座
①两主轴承座底盘的中心线间距允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②底盘的中心线间距≤5000毫米,允差≤1毫米;
③底盘的中心线间距>5000~10000毫米,允差≤1.5毫米;
④底盘的中心线间距>10000毫米,允差≤2毫米;
⑵两主轴承座底盘的纵向中心线应重合,其不重合度偏差为0.5毫米,横向中心线应平行,其不平行度每米为0.5毫米;
⑶主轴承座底盘的不水平度每米为0.15毫米。进料端应高于出料端1毫米;
⑷轴承座与底盘的配合应均匀接触,其局部间隙不得大于0.1毫米,底盘边缘末接触长度不应大于100毫米,其累计长度不应超过边缘周长的1/4;
⑸主轴承轴瓦与其底座的球形面应接触良好,其配合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两配合球形面的四周应留有楔形间隙,其深度为25-50毫米,边缘间隙厚度应为0.2-1.5毫米
②球形面接触斑点,在每50×50平方毫米面积内不应少于1点;
③球形面不对称度应不大于1.5毫米;
④组装时,应在底座球形面上均匀涂抹润滑脂或润滑脂与石墨调成的润滑剂。
⑹主轴承轴瓦与中空轴的配合,应符合下列规定:
接触弧面应为900-1100;
接触斑点在每25×25平方毫米面积内不应少于2点;
侧间隙应为中空轴直径的0.75%-1%;
接触面宜刮出存油点。
⑺主轴瓦两端的毛毡应完整、密封有效,不应漏油;
2、筒体、端盖和齿圈
⑴筒体与端盖装配时,应在其结合面上涂抹铅油或其他密封剂。结合处不得加入调整垫片;
⑵两中空轴的不同轴度,可用百分表在主轴承端面上间接测量,其端面跳动允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主轴承端面跳动允差
两 主 轴 承
中 心 线 间 距 (毫米)
筒体直径 (毫米)
≤1500
1500—2700
>2700
端面跳动允差 (毫米)
≤5000
>5000-10000
>10000
0.6
0.7
0.8
0.8
0.9
1.0
1.0
1.1
1.2
⑶齿圈与筒体的装配,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齿圈径向和端面跳动量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或按下表的规定执行;
齿圈径向、端面跳动量
球磨机规格
径向跳动量
不大于
端面跳动量
不大于
≤φ1500
>φ1500-φ2700
>2700
0.4
0.55
0.70
0.5
0.6
0.8
②两半齿对接处齿节距偏差,不得大于齿模数的5%;
③齿圈与筒体、端盖连接的螺栓孔,在齿圈装配校正好后,必须用铰刀全部铰出,配以精致螺栓,其配合一般为D/gc。
3、传动部分
⑴轴齿轮与筒体中心线的不平行度,每米应不大于0.15毫米;
⑵齿圈与轴齿轮的啮合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齿顶间隙应为0.25模数加齿轮径向跳动量;
②齿侧间隙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齿轮的侧间隙
中心距(毫米)
齿侧间隙(毫米)
1250—2000
>2000—3150
>3150—5000
1.06—1.80
1.40—2.18
1.70—2.45
③齿接触面积不应少于齿高的40%和齿宽的50%,并应趋于齿侧间的中部。
4、磨损极限
⑴主轴瓦合金层的磨损量一般不应大于其厚度的1/4-1/3;
⑵轴齿轮齿面磨损量不应大于齿厚的33%;齿圈齿面磨损量不应大于齿厚的25%;
⑶齿圈轮缘扭曲变形量不应大于1.5毫米;
⑷筒体有30%以上的面积、其壁厚磨损均超过原壁厚的25%时,应修补或更换;
五、试运转
⑴无负荷试车时间一般为1-3小时;负荷试车一般为4-8小时;
⑵试车中,油压一般为0.8-1.2公斤/厘米2,主轴承温度不得超过55℃,传动轴轴承温度不得超过60℃,油箱油温不得超过50℃;
⑶试车中,轴齿轮座振幅不宜大于0.08毫米,主轴承座振幅不宜大于0.10毫米,减速机座振幅不宜大于0.05毫米。
上一页 [1] [2]
本文关键字:球磨机 维修保养,机械设备 - 维修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