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损极限
≤10
0.016~0.019
0.030
>10~20
0.019~0.023
0.037
3.3.9.2 针齿销孔圆心对针齿壳中心圆跳动公差值见表28。
表28 销孔圆心对针齿壳中心圆跳动公差值 mm
针齿销孔直径
圆 跳 动
针齿销孔直径
圆 跳 动
≤10
0.030
>10~20
0.06~0.08
3.3.9.3 针齿销孔应均匀分布,两相邻孔距允许最大偏差见表29。
表29 相邻孔距允许最大偏差 mm
针齿销孔直径
孔距最大偏差
针齿销孔直径
孔距最大偏差
≤10
0.05
>10~20
0.06
3.3.9.4 针齿壳两端面的针齿销孔同轴度公差值为0.03mm,针齿销孔轴心线对针齿壳两端面垂直度公差值为0.015mm。
3.3.9.5 摆线齿轮表面粗糙度为Ra1.6,无毛刺、伤痕、裂纹等缺陷。
3.3.9.6 摆线齿轮内孔与轴承配合间隙见表30。
表30 齿轮内孔与轴承配合间隙 mm
摆线齿轮内孔直径
配合间隙
极限间隙
≤60
0.05
0.10
>60~121.5
0.05~0.08
0.13
3.3.9.7 摆线齿轮齿面磨损极限值见表31。
表31 齿轮齿面磨损极限值 mm
摆线齿轮直径
磨损极限
摆线齿轮直径
磨损极限
≤250
0.05
>250
0.08
3.3.9.8 摆线齿轮轴向间隙为0.2~0.25mm。
3.3.9.9 两摆线轮要按标记正确装配。
3.3.9.10 针齿套、针齿销不得有毛刺、裂纹、伤痕等缺陷,表面粗糙度为Ra0.8。
3.3.9.11 针齿轮与针齿套的使用极限间隙见表32。
表32 针齿轮与针齿套的使用极限间隙 mm
针齿销直径
针齿套内径
标准间隙
极限间隙
≤10
>10~24
>24
≤14
>14~35
>35
0.075~0.085
0.085~0.100
0.100~0.120
0.13
0.15
0.17
3.3.9.12 销轴、销套应无毛刺、裂纹、伤痕等缺陷,表面粗糙度为Ra0.8。
3.3.9.13 销轴与销套的圆柱度公差值见表33。
表33 销轴与销套的圆柱度公差值 mm
销轴、套直径
圆柱度允许值
极限公差值
≤10
>10~18
>18~30
>30~50
>50~65
0.005~0.009
0.006~0.012
0.007~0.014
0.009~0.017
0.010~0.020
0.014
0.018
0.021
0.026
0.030
3.3.9.14 偏心套应无毛刺、伤痕、裂纹等缺陷,表面粗糙度为Ra0.8。
3.3.9.15 偏心套内径与外径的圆柱度公差值为0.015mm。
3.3.10 行星齿轮增速
3.3.10.1 齿轮啮合良好,接触均匀,接触面积见表34。
表34 齿轮啮合接触面积 mm
齿形
直齿
斜齿
接触面积
沿齿高/%
>50
>55
沿齿宽/%
>70
>80
3.3.10.2 齿面应无毛刺、伤痕、裂纹等缺陷,表面粗糙度为Ra3.2。
3.3.10.3 齿轮啮合侧间隙见表35。
表35 齿轮啮合侧间隙 mm
啮合形式
侧 间 隙
啮合形式
侧 间 隙
太阳齿与行星齿
0.05~0.25
行星齿与内齿圈
0.35~0.50
3.3.10.4 行星齿轮内径圆柱度为0.02mm。
3.3.10.5 行星齿轮与行星齿轴的径向间隙见表36。
表36 行星齿轮与行星齿轮的径向间隙 mm
行星齿轮孔直径
110
120
150
160
190
径向间隙
0.20~0.24
0.24~0.27
0.30~0.32
0.32~0.34
0.38~0.42
3.3.10.6 主动轴、转架盖轴径、行星齿轴的圆柱度为0.02mm。
3.3.10.7 行星齿轴与转架油孔要对准。
3.3.10.8 内齿圈与三联齿套、行星齿轴与转架和转架盖、行星齿与行星齿轴应按标记装配。
3.3.10.9 行星齿端面与左、右内齿圈端面应在同一平面。
3.3.10.10 各部位卡圈、卡簧应有足够的弹性,不得有明显的变形,装配应牢固可靠。
3.3.10.11 转架和转架盖的固定螺栓和垫片更换时应按原重量配备,其重量差应不大于1g。
3.3.10.12 行星齿轴和行星齿更换时,各组的重量差不大于2g。
3.3.10.13 转子组装后,转颈处径向圆跳动不大于0.025mm。
3.3.10.14 行星轮架组零件更换过多时,应做动平衡。
3.3.10.15 增速机输出轴与压缩机对中时,必须以增速机端盖上止口的两个平面为基准,径向允许偏差为0.03mm,轴向允许偏差为0.02mm。
3.3.11 行星式摩擦无级变速
3.3.11.1 主动锥、从动锥与行星锥的接触母线汇交于输入、输出轴中心线的同一点。
3.3.11.2 主、从动锥与行星锥应研配,保证接触线的密合,用着色法检查时,接触线密合长度应70%以上。
3.3.11.3 主、从动锥与行星锥应无毛刺、伤痕、裂纹等缺陷,内孔外径与两端面表面粗糙度为Ra1.6,锥表面粗糙度为Ra0.8。
3.3.11.4 主、从动锥与行星锥锥面斜向圆跳动公差值为0.03mm。
3.3.11.5 主、从动锥内径与外径的圆度和圆柱度公差值为0.01mm。
3.3.11.6 主、从动锥两端面对轴线的圆跳动公差值为0.01mm。
3.3.11.7 外环内表面应无毛刺、伤痕、裂纹等缺陷表面粗糙度为Ra1.6。
3.3.11.8 外环内径圆度公差值为0.02mm。
3.3.11.9 保持架不允许有严重磨损和变形,保证与行星锥装配处于正确位置。
3.3.11.10 加压盘表面应无毛刺、伤痕、裂纹等缺陷,表面粗糙度为Ra1.6。
3.3.11.11 加压盘内孔与输出轴花键配合为H9/h8或H8/h7,沿轴向移动应灵活,无卡涩。
4 试车与验收
4.1 试车前准备
4.1.1 审查检修记录,确认检修质量合格。
4.1.2 盘车检查无卡涩和异常声音。
4.1.3 润滑油符合要求,附件齐全好用。
4.2 试车
4.2.1 空负荷试车,检查运行是否平稳,有无冲击、振动及异常响声,变速灵活。试运时间为24~48h。
4.2.2 检查密封有无渗漏。
4.2.3 各联接、紧固件有无松动。
4.2.4 空负荷试车合格后,进行负荷试车。
4.2.5 检查轴承温度,滚动轴承温度不大于70℃,滑动轴承温度不大于65℃。
4.2.6 运转平稳,不得有冲击、振动和异常响声,电流不超过额定值。振动值符合SHS 01003-2004《石油化工旋转机械振动标准》。
4.3 验收
4.3.1 额定负荷连续运转24h,各项性能指标达到技术要求或能满足生产需要。
4.3.2 设备状况达到完好标准。
4.3.3 检修记录齐全、准确。按规定办理验收手续。
5 维护与故障处理
5.1 日常维护
5.1.1 检查各轴承温度,超过各规定值应及时处理。
5.1.2 检查油位、油压,定期添加或更换润滑油。
5.1.3 检查密封情况,发现泄漏应及时处理。
5.1.4 经常检查变速机有无异常声音和振动。
5.1.5 检查紧固件有无松动。
5.2 常见故障与处理(见表37)
表37 常见故障与处理
序号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本文关键字:技术 变速机 维修保养,机械设备 - 维修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