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 网络结构复杂
电力系统通信网中有着种类繁多的通信手段和各种不同性质的设备、机型,它们通过不同的接口方式和不同的转接方式,如用户线延伸、中继线传输、电力线载波设备与光纤、微波等设备的转接及其他同类、不同类通信设备的转接等,构成了电力系统复杂的通信网络结构。
2.2.5 通信范围点多面广
除发电厂、供电局等通信集中的地方外,供电区内所有的变电站、电管所也都是电力通信服务的对象。很多变电站地处偏远,通信设备的维护半径通常达上百公里。
2.2.6 无人值守机房居多
通信点的分散性、业务量少等特点决定了电力通信各站点不可能都设通信值班。事实上除中心枢纽通信站外,大多数站点都是无人值守。这一方面减少了费用开支,另一方面又给设备的维护维修带来了诸多不便。
3 我国电力通信的发展
电网的发展离不开通信的支持,可以说电力通信的发展是和电网的发展同步的。在40年代,我国除东北有几条输电线外,其他地区都处于以城市为中心的孤立系统阶段,调度通信主要依赖明线电话,长距离调度则使用日本生产的电力线载波机。
到了五六十年代,我国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用电量出现激增,东北、华北电网相继建成,而公网通信的落后局面难以满足电力调度的基本需要,以明线电话、电力线载波和电缆通道为主要方式的电力通信也迅速发展。此时我国使用的电力线载波机主要是苏联进口的,并开始自己研制开发生产。
70年代电力系统开始在一些信息需求量大和重要部门采用微波通信,但进程缓慢。到70年代末期,我国电力通信中电力线载波通信占居主导地位,其他有小容量(120路以下)FDM模拟微波、邮电多路载波、电缆及架空明线等,交换机多为小容量机电式,不少地方还使用磁石电话。全国有三十多个十万千瓦以上的电网没有通信干线,只有部分地区开始形成了各自独立的通信网。华北、东北、华东三大电网每万千瓦容量仅能提供20个左右的话路公里,与国外差距很大。网调和省调到一些主要厂站的通信不够完善,甚至到(电力/水电)部调度中心也没有自己的通道。由于通信电路不健全,自动化水平低,造成很多大面积停电事故和系统振荡事故,扩大和延长了事故处理时间,给工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影响。现有电力通信系统已远远不能满足电网统一调度和安全经济调度的需要,更不能适应生产、基建、现代化管理的需要,通信的落后已成为电力工作的薄弱环节之一。
进入80年代以来,我国电力事业和电力系统迅猛发展。大电站、大机组、超高压输电线路不断增加,电网规模越来越大。电网的发展必然对电网管理和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电力系统通信更加完善和先进。与此同时,信息时代的到来,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电信科技的全面、多维发展,各种新兴的通信技术不断出现。通信设备性能越来越先进,价格越来越低廉。数字微波、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移动通信、对流层散射通信、特高频通信、数字程控交换机等新兴通信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得以逐步的推广使用。
80年代是我国电力通信大发展时期。1978年国家根据电力生产的特殊需求,正式批准建设电力专用通信网。自此,我国电力通信事业伴随着电网的迅猛拓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一路凯歌。从70年代末,电力系统就开始了数字化网络建设,为中国通信事业的发展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笔。1979年,电力系统开始建设亚洲第一条1000km以上PCM480数字微波线路——京汉微波,到1981年全线陆续开通。1982年,与国内最早开通的光纤电路差不多同时,电力系统第一条光纤通信线路在山西太原供电局投运。同年,原水利电力部建成以北京为中心,连接南宁、广州、成都等地面站的卫星通信系统。同时,无线通信系统也在电力通信中推广使用,一些地区还实现了无线与有线电话网的联接。到1990年初,电力系统已拥有微波电路18000km,110kV及以上输电线载波电路26万话路千米,卫星地面站6座,光纤电路37条337km,无线移动电台2万多部,此外,还有一些散射、电缆等无线或有线电路。程控交换机达30多台、容量约4万门(线),多数用于部、网、省汇接中心,通过汇接中心,电力系统内有200多个单位的交换机实现了直拨联网,初步构成了以微波、卫星通信为主干线路,覆盖全国大部分省区的电力通信网,成为我国仅次于军队、铁路的第三大专用通信网。同时,自上而下成立了电力通信网建设和管理的专门机构,明确了通信建设是电网建设和完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及电力通信网“统一规划、分期建设、分级管理”的基本原则,逐步形成和完善了一套指导建设电力通信网的技术政策,制订了有关通信的规章制度和技术要求,培养出了一批熟悉通信设计、建设、运行、维护、管理的人才。
90年代我国电力通信网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壮大,各种新技术新设备不断得以应用,传输网、交换网等得到进一步完善,数字数据网、监测网、互联网、支撑网等也逐步建立和引入。
4 我国电力通信的现状
4.1 我国电网发展概况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的发电设备装机容量和发电量、电网规模均居世界前列,形成了以大型发电厂和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不同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为骨架的各大区、省级和地区的电力系统。到1998年年底,我国发电机装机容量已达2.77亿kW,年发电量达到11577亿kW·h,居世界第二位。自1981年中国的第一条500kV葛—沪输电线路投入运行以来,500kV的线路已逐步成为各大电力系统的骨架和跨省跨地区的联络线。目前全国电网已基本上形成了500kV和330kV的骨干网架,大电网已覆盖全部城市和大部分农村。以三峡为中心的全国联网工程的启动,标志着我国电网进入了远距离、超高压、跨大地区输电的新阶段。现阶段我国电网发展的重点是大区电网互联和城市电网、农村电网的改造。
三峡工程的开工建设,使以三峡为中心的全国大区电网互联的步伐加快。目前,三峡电力系统正在紧张施工,福建、华东电网的联网工程也已展开,将形成由华中、华东、四川、重庆和福建电网组成的强大中部电网。华北、华中电网2001年就有望实现联网运行。我国电力网已经由80年代中期以高参数、大机组、高电压为特征,发展到以大区电网互联、建设全国统一联合电网为特征的崭新时期。
4.2 我国电力通信事业取得的成就
与电网的发展相适应,几十年来我国电力通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现代化电力生产和经营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名符其实地成为现代电网安全稳定和经济运行的三大支柱之一。
4.2.1 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电力通信综合业务网
电力通信网已基本形成了由数字微波通道、卫星通道及光纤通道构成的以北京为中心覆盖全国36个电力集团公司和省电力公司的主干网架,以及以北京为中心的四级汇接五级交换的全国性电话自动交换网、全国电力电话会议网、中国电力信息网、数字数据网和分组交换网。到1999年,电力通信网已拥有数字微波通信线路64000km,电力线载波电路65万话路千米,各种光缆线路6000km,卫星地球站36座,交换机容量约60万门,以及其他的通信线缆等。在北京、上海、沈阳、哈尔滨、广洲等地区还建成了800MHz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寻呼系统。电力通信业务范围包括调度及行政电话、远动信息、继电保护信号、计算机数字数据通信、会议电话、电视电话等综合业务。
4.2.2 技术装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从五六十年的双边带电子管电力线载波机、明线磁石电话到今天的SDH光纤通信系统、数字式电力线载波机、数字程控交换机、ATM交换机,我国电力通信技术装备水平产生了质的飞跃,基本上适应了现代通信发展的潮流和现代电网发展的需要。
4.2.3 通信机构和通信队伍已具规模
从国家电力公司到各网局、省电力公司、发电厂、县市农电局,以及电力科研、教学、设计、施工单位等,都设有相应的通信机构。目前我国电力通信队伍约有三万多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通信机构的完善和通信队伍的培养状大,为电力通信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和人才保证。
4.2.4 造就了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
成立了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通信专委会,并定期两年一次举办学术会议。创办了全国性的学术期刊《电力系统通信》,一些地方电力部门也办起自己的刊物,如广东的《广东电力通信》等。从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领导到电力通信生产一线人员,一批致力于电力通信的专业人士跟随世界潮流,结合国内现状,撰写了大量学术性、技术性论文,在探讨中国电力通信的发展走向、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贡献。
4.2.5 制订了一系列各项管理标准和技术规范
企业标准体系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从国家电力公司(水电部/电力部)到各地方电力部门都逐步制订和完善了有关电力通信各专业的管理、运行、设计、测试的标准、规程、规定和规范、原则,对电力通信网的建设、运行和管理起了统一化、规范化的作用,也为企业创一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本文关键字:通信网 电工文摘,电工技术 - 电工文摘
上一篇:常用通信接口芯片过电压耐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