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五五电子网电子知识电工技术经验交流会议新闻怎样换个“角度”写更吸引读者? 正文
会议新闻怎样换个“角度”写更吸引读者?

会议新闻怎样换个“角度”写更吸引读者?

点击数:7450 次   录入时间:03-04 11:55:44   整理:http://www.55dianzi.com   经验交流
在与一些县供电局办公室人员的接触中常常听到他们抱怨会议新闻报道不好写,要么是某年某月,在某地召开了什么会议,要么某某到场,某某出席,谁又讲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有一、二、三点等等,这“八股文”似的陈述,会议新闻早已被读者厌倦了。其实不然,不少读者对会议等工作性报道也十分感兴趣。因为会议汇集很多信息,传递出很多政策和发展动向。工作性报道对实际工作更有借鉴和指导意义。在报道会议中,因为会议汇集了太多内容,写作就有个角度选择的问题。否则包罗万象,会把真金子埋藏在沙土中;因为会议形式如出一辙,就有个表达方式的问题。否则容易和简报、会议纪要类同,枯燥而无味;因为会议内容还需要理解,所以就有个对内容剖析、帮助理解的问题,否则浮于表面,淡而无味。总之,报道会议很容易,把会议报道好并不容易。基层通讯员应该能在会议中用新闻的眼睛去发现很多新闻点;应该能用新闻脑去思考问题,报道的信息使人深受启迪;应该能用新闻笔去写,有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使人在阅读的同时感受到文字的魅力。笔者认为,要让会议报道增加新闻含量,要把会议新闻写出彩来,离不开一点,就是无论参加什么会议,倾听什么汇报,要常常换个“角度”写会议新闻。

笔者认为换个“角度”写会议新闻,需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参加会议用新闻耳去听就会发现许多“新闻点”,即会议传递的,又为读者感兴趣的内容。会议就是我们通讯员发现新闻点的重要场所。因为会议是信息的汇集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会议本身就新闻含量很丰富的地方。许多通讯员所写的会议新闻中,几乎有70%是在会议中发现的。每当他们走进会议室,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记者和通讯员的身份,想到的是抓住所能抓住的每一个细节,体会哪些是能够而且需要传播的新闻点,同时也是读者感兴趣的内容。例如,要报道企业每年召开一次的职代会,这在企业来说,当然是一件重大的事情。办公室要派出宣传通讯员参加会议报道工作,并且要全程参加会议。通讯员首先对会议工作报告、财务报告等会议资料进行仔细的阅读和研究,换位思考,找出了几个读者会感兴趣的话题。比如人力资源的教育培养,分配制度的改革和修订,体制改革工作、党风廉政建设问题等等,做到心中有数。在工作报告之后,代表们讨论审议工作报告的过程中,要对以上几个问题重点关注和采访。许多通讯员在采访中发现,不少与会代表对工作报告中对人才培养和分配改革等问题的阐述是表示认同的,而且也有一些职工代表还会实事求是地举例说明了企业在这方面存在的不足和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于是,通讯员可以运用代表们讲述的故事和自己平时所了解的素材,感觉在电力体制不断深入改革攻坚的关键时刻,职工提出的在用人与分配问题不但读者关注,而且已经成了两个“热点”问题,所以,会议报道要巧妙记录与会者的心声,陈述工作报告提到的未来做法。而且报道中,职代会成了观点的来源而不是报道的主体,从而源于会议,又跳出会议。有读者看了报道后对我说,有一种从不同角度报道会议但很有看头、符合实际、能给人启迪的感觉。

二、通讯员要用新闻笔去写,表达力求鲜活。通讯员在会议中发现了好的新闻点素材,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表达方式,会使好的新闻素材的新闻价值降低。反之,好的表达方式可以给新闻增色。所以,会议新闻的报道,需要鲜活的表达方式。而要使表达方式鲜活起来,笔者认为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会议新闻报道的标题要直观,且引人,颇富文采。书看皮,报看题,所以新闻题目的制作是很关键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在报纸上会看到很多会议新闻的标题。诸如《某某供电局某某会议隆重召开》等等。虽然标题表达明确,但是毫无新意。读者在看完标题后最后能读文章内容的可能是极少人了,由此看来,标题如何吸引人是会议新闻标题的重点和突破点。

笔者曾经参加一个由各个县供电局参加的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会。会上,各个县局负责教育培训的人员谈到了企业在岗位上对职工进行教育培训的情况以及新职工的成长历程,地区供电局主要领导对近几年来各个县局供电局对在职职工的技术培训和新入厂大学生职工的重视和培养的情况进行了点评和总结,企业领导对县局许多好经验、好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我边听会议边思考,这个会议新闻报道做个什么标题才能表达出自己对会议的理解呢?当然,如果就仅仅做个《某某地区供电局重视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标题也是可以的,并且也比较直观,但我感觉这样的标题太平淡了,难以吸引人,从而会大大削减了会议的新闻价值。后来,我在写作过程中反复琢磨,进一步理解这次会议的精神和内涵,最后确定采用引题加主题两行标题的写作方法,即《在岗位上教育  在竞赛中培训 在工作中压担子(引题)某某地区供电局浇水施肥助苗长(主题)》。此题中,引题明确了电力企业在教育培养人才工作的三项措施,朗朗上口;正题中,把职工成才和新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员工比喻成生长的苗,而引题中的三项措施被拟作浇水施肥。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无疑使标题更贴近生活,显得更有文采,也就更吸引读者了。

2、会议新闻报道的导语写作要短小精干,要有力度,要扣人心弦。在《某某地区供电局浇水施肥助苗长》一文的导语写作中,笔者也力破窠臼。没有采用常用的一般性陈述,说某年某月某单位开了什么会等等,而是运用了提问的方式,直指主题。我在导语中是这样写作:企业的职工在成为企业有用之才成长的道路上以及大学毕业生初入企业时,他们还是一棵需培育的新苗。如何把这些职工和新人培养成热爱企业,敬业爱岗、成为企业栋梁之才?某某地区供电局的做法是:在岗位上教育,在竞赛中培训,在工作中压担子。对比导语和标题,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表达方式上都相互呼应,相互映衬。使对职工和新参加工作大学生员工的教育培养这个大家关注的问题很有针对性地提出和解决,扣人心弦。试想,如果我们按照常规陈述,那能对这条新闻感兴趣的可能就只有那么几个人职工、新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员工和用人单位的领导等。

3、会议新闻报道的正文要有条理,要故事化,妙趣横生。我记得早在几年前,我参加中国电力报社记者和通讯员会议的时候,会上就曾经谈到要注重硬新闻软写的问题。当时的答案是这类新闻稿件要情景化、趣味化、故事化。这一思路的启发下,我想这种思路也应该广泛运用到会议新闻的写作中来。我在《某某地区供电局浇水施肥助苗长》会议新闻报道的正文中,我就适当运用了一些讲故事来描述的手法。在会议上职工教育培训的每一个经验、典型的做法中,我都采用了用实例了进行讲述的方式方法,在选取具有典型人物和实例过程中,还注意借助她们朴实而通俗易懂的语言给这篇会议新闻添彩。例如,一位转岗的职工在进行岗位技术竞赛的过程中,由于自己的虚荣心,怕搞不好丢面子就是不肯参加。领导和同事们找到谈心,鼓励他、信任他,激发了学习专业技术知识的积极性,为了搞好这次技术竞赛活动,他利用电网停电进行工作的机会,主动要求多干活,从实际的工作中积累操作的技能。晚上在灯光下挑灯夜战钻研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规程等,经过三个多星期的不懈努力,这位职工在岗位技术实际操作竞赛中发挥了较好的成绩,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引用这名职工深有感触谈到的话语:“通过这次的技能竞赛活动,使我学到了技术和知识,缩短了我在岗位上学习专业技术的时间,使我看到了希望,树立了我掌握岗位所需要技能的信心,使我看到了“同行是冤家”鬼话的破灭,我将更加努力早日成为一名称职的员工”等等。由于采用典型故事的讲述以及生动朴实语言的引用,使会议新闻摆脱了空洞的说教形式,从而使会议新闻变得有趣深刻起来。文章发表后,参加会议的一些县局领导和与会者看了这篇新闻稿件后感觉很有“看头”,希望通讯员多写这样的会议新闻题材的稿件。

总之,我们在写会议新闻的时候,平常要多了解一些时局,多收集一些材料,多研究一些写作方法,要换个“角度”来写会议新闻,这样就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google_protectAndRun("ads_core.google_render_ad", google_handleError, google_render_ad);

本文关键字:读者  经验交流电工技术 - 经验交流

《会议新闻怎样换个“角度”写更吸引读者?》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