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 工业强国在行动·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解读
新材料产业不仅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石。新材料产业将有力支撑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发展。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新材料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很多关键产品依赖进口,关键技术受制于人。
日前正式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以下简称《路线图》)明确提出,到2025年,产业结构调整显著,基础材料产品结构实现升级换代,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90%。到2025年,高端制造业重点领域所需战略材料制约问题基本解决,关键战略材料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85%。部分产品进入国际供应体系,关键品种填补国内空白,实现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到2025年,实现前沿新材料技术、标准、专利等有效布局;前沿新材料取得重要突破并实现规模化应用,部分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A 基础材料
先进基础材料国内占有率超90%
先进基础材料是指具有优异性能、量大面广且“一材多用”的新材料,主要包括钢铁、有色、石化、建材、轻工、纺织等基础材料中的高端材料,对国民经济、国防军工建设起着基础支撑和保障作用。
基础材料产业是实体经济不可或缺的发展基础,我国百余种基础材料产量已达世界第一,但大而不强,面临总体产能过剩、产品结构不合理、高端应用领域尚不能完全实现自给等三大突出问题,迫切需要发展高性能、差别化、功能化的先进基础材料,推动基础材料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路线图》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础材料产业总体规模得到有效控制,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先进基础材料总体实现自给,形成一定出口能力。到2025年,产业结构调整显著,基础材料产品结构实现升级换代,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90%。
《路线图》明确了先进基础材料的发展重点。一是先进钢铁材料。突破先进装备用高性能轴承、齿轮、工模具、弹簧、紧固件等用钢的材料、设计、制造及应用评价系列关键技术,高效节能电机、高端发动机、高速铁路、高端精密机床、高档汽车等先进装备用关键零部件用钢铁材料国内自给率2020年达到80%,2025年力争全面自给,关键零部件寿命提高1倍以上。高性能海工钢要满足我国400英尺以上自升式平台、重型导管架平台以及新一代半潜式平台对国产材料的迫切需求;高端海工钢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从现在的不足50%提升到90%以上,采购成本较进口材料降低20%以上。特种装备用超高强度不锈钢。开发屈服强度1400~2200MPa、企业具有高抗应力浮士德高强不锈钢系列品种,满足航空、深海钻探、油田化工、特种船舶等行业。新型高强韧汽车钢、高速、重载轨道交通用钢、新一代功能复合化建筑用钢、超大输量油气管线用钢、轧制复合板等取得重大突破。
二是先进有色金属材料。高性能轻合金材料加工成材率提高10%。稀有稀贵及高纯金属在现有基础上纯度提高1~2N,注重材料的循环再生与高效利用,利用率提高10%;开发600mm以上高纯无氧铜压延铜箔等配套材料。
三是先进石化材料。实现在液压油、工业齿轮油、透平油、润滑脂最常见工业润滑油脂的通用型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配方开发;开发高性能长寿命空间润滑剂产品。突破高熔融指数聚丙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发泡聚丙烯、聚丁烯-1(PB)等工业化生产技术,实现规模应用。重点发展环保型聚氨脂材料如水性聚氨酯材料,加快发展脂肪族异氰酸酯等原料。重点发展聚偏氟乙烯、PET、其它氟树脂以及硅树脂、硅油等。重点发展异戊橡胶并配套发展异丁烯合成异戊二烯;发展硅橡胶、溶聚丁苯橡胶和稀土顺丁橡胶;发展卤化丁基、氢华丁腈等具有特殊性能的橡胶等。重点突破生物基橡胶合成技术,生物基芳烃合成技术,生物基尼龙制备关键技术,新型生物基增塑剂合成及应用关键技术,生物基聚氨酯制备关键技术,生物基聚酯制备关键技术,生物法制备基础化工原料关键基础技术等。
四是先进建筑材料。极端环境下重大工程用水泥基材料。节能绿色结构及功能一体化建筑材料。环境友好型非金属矿物功能材料。开发高效冶金保护渣、高端石墨制品、高效催化剂、助滤剂、缓控释药物和化肥、高性能聚合物等典型新材料。
五是先进轻工材料。重点发展聚乳酸(PLA)、聚丁二酸丁二酯(PBS)、聚对苯二甲酸二元醇酯(PET、PTT)、聚羟基烷酸(PHA)、聚酰胺(PA)等产品。PLA关键单体L-乳酸和D-乳酸的光学纯度达99.9%以上,成本下降20%。重点发展脂肪酶、脂肪氧合酶、葡萄糖氧化酶、天冬酰胺酶、氨基甲酸乙酯降解酶等食品工业用酶。关键产品酶活在现有基础上提升100%~300%。重点发展基于热塑性聚酰亚胺(PI)工程塑料树脂、杂萘联苯型聚醚砜酮共聚树脂(PPESK)、高端氟塑料的加工成型的特种纤维、过滤材料、耐高温功能膜、高性能树脂基复合材料、耐高温绝缘材料、耐高温功能涂料、耐高温特种胶粘剂。
本文关键字:暂无联系方式电工基础,电工技术 - 电工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