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通道是薄弱环节。调度自动化系统最突出的优势就是能够对电网实现远方实时监控,集中管理。不少单位在远距离连接变电站和调度端的通讯通道上,仍在使用单通道或假双通道(两条通道使用同种介质)的运行模式,造成系统通道环节薄弱,一旦出现通道故障短时间内恢复困难,使调度端无法监控。有的失步变电站在调度端呈现的死数据与其它正常数据并无分别,在通道报警关闭的情况下,极易给调度员造成错觉,干扰正常调度。例如:2003-08-06,某220 kV变电站发生了烧毁35 kV开关室的设备事故,造成淮北地区电压、无功潮流的波动,就是因事故时该变电站RTU失电,省调侧显示的遥测量均是假数据,致使省调不能及时判断事故地点,延误了事故处理。
1.3 环境因素
(1) 人机混杂,设备运行环境得不到保证。作为调度自动化系统核心的远动主站机房,其设备运行环境要求极为严格,不少单位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很多地方都存在人机混杂的情况,没有设置操作间,人员随意进出机房,随意开关空调、窗户,设备运行环境变化大,增加了设备故障的发生率,设备的安全可靠性也因此受到影响。
(2) 设备电源维护未受重视。调度自动化系统要求有可靠的电源供应,目前多采用UPS提供停电时的临时电源,许多单位的UPS自投运以来就放任自流,蓄电池长期不进行维护、保养。由于没有电源维护管理的相关措施,造成即使UPS失效也无人知道的局面,给设备安全运行带来隐患。
(3) 接口众多,系统防病毒形势严峻。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是其它非实时系统的实时数据源,拥有大量有价值的供电网原始数据信息,各职能部门争相与之接口。有些单位采用代理服务器双卡或三卡内桥式分段网络实现和公司MIS联网,没有实现物理级上的隔离,调度监控网络受到病毒及黑客的威胁。
1.4 管理因素
(1) 新装备、新模式下出现的管理上的漏洞。无人值班模式的应用,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管理方式上的变化。例如:在无人值班变电站进行的不少影响远方实时数据的检修工作,许可人在现场,与调度、集控和远动人员互不沟通;又如:在部分单位,调度员角色错位,出现调度员在调度端计算机上直接遥控,充当操作人员角色的现象。这些都给安全调度、监控带来隐患,其根源均在于管理不到位,存在着漏洞。
(2) 以技术装备来代替现场管理。不少单位不注重安全基础工作,不注重现场管理,自恃设备性能优良,数据长期不做备份,缺乏反事故措施,以技术装备来代替现场管理,掩盖安全隐患。
(3) 技术管理不到位,运行规程编写得不完善,内容过于简单。有的单位使用的规程仍是上世纪80年代编写的旧规程,许多设备的变动、改造等情况,没有及时编进规程中。
2 不安全因素的防范对策
2.1 以人为本,更新观念,大力开展人员培训
安全管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管理,面对新形势,首先管理层要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建立一支思想开阔、能管善管的安全管理队伍,以满足新形势下安全管理工作的要求。破除墨守陈规、不思进取的保守思想,以避免思想上对安全认识不到位、疏于管理、放任自流、制度措施落实不力的现象发生。
其次是在职工身上下功夫,加强综合业务技能培训,提升职工整体素质,以增强对系统故障判断的识别能力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提高职工素质是安全管理之本,笔者认为调度自动化系统要培养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就要在培训方面突出3个重点:
(1) 要狠抓基础培训、全员培训。基本业务知识和技能是维护自动化设备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在安全生产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运用现有设备,开展多种形式的、全员的培训,把理论与实际操作、正常与非正常、现场与课堂结合起来,健全培训及考核制度,努力培养出一支技能熟练、责任心强的职工队伍;
(2) 要狠抓综合业务的培训,特别是要加强与自动化专业相关的保护、调度、通讯等专业的基础知识及技能的学习,了解各专业的相互依赖关系,拓宽知识面,提高本专业及不同专业之间的协调能力;
(3) 要强调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突出学、用结合,杜绝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着力提高职工的实战技能,使其学以致用。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后,就能在实际工作中随机应变,迅速适应科技发展的要求,当好安全生产的保护神。
2.2 加大技改投入,减少设备自身缺陷
本文关键字:暂无联系方式电工基础,电工技术 - 电工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