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五五电子网电子知识电工技术电工基础什么是主动配电网 正文
什么是主动配电网

什么是主动配电网

点击数:7387 次   录入时间:03-04 11:37:43   整理:http://www.55dianzi.com   电工基础
 定义,“主动配电网是内部具有分布式或分散式能源,具有控制和运行能力的配电网。主动配电网有四个特征,一是具备一定分布式可控资源,二是有较为完善的可观可控水平,三是具有实现协调优化管理的管控中心,四是可灵活调节的网络拓扑结构”。    就像当年争论是否将“smart”翻译为智能电网,国内电力界的精英们现在还在为将active 翻译为“主动”还是“有源”苦恼。主动配电网自C6.11于2008年提出并已经得到足够的关注,主动配电网是有精确定义的技术术语,而不像智能电网,仅仅是一个泛泛的口头术语。 
   对电力系统的各个设备(发电和用电)都有可能安装精确的测量信息的设备(IED),信息和通讯技术(ICT)的快速发展使配电网的控制和管理模式从此与传统不同。这与社会生活极其相似。现在社会生活有了微博,有了现场音像,个人和管理部门都有了许多可利用的现场信息,使我国这样的集中控制和管理国家的社会生活也从此不同。
   传统的配电网是被动的配电网,其运行、控制和管理模式都是被动的。由大型发电厂生产的电力,流经输电网(高压),通过配电网(MV和LV)送到用户,因此中低压(LV)配电网即为电力系统的“被动”负荷,因此配电网可以称之为被动配电网(PDN,passive distribution network)。即使采用配电自动化,尤其是在中国,其核心控制思路仍然是被动的,即在无故障的情况下,一般不会进行自动控制的操作。现有的配电网分析计算,无论损耗、电压和可靠性,都是基于最大负荷条件或平均负荷条件。因此,传统配电系统本来就不是为接入大量分布式资源而设计的。
   以下根据C6.11的报告整理被动与主动配电网的区别:
   被动配电网。大量分布式能源(DER)接入配电网后可能会带来诸多影响。例如,影响短路水平和设备选型、影响无功功率和电压分布、影响保护、配电自动化和故障清除过程、影响特殊情况下的孤岛运行。因此,为了应对大量分布式DER的接入,而且还维持原有的可靠性,需要向主动控制和主动管理发展。
   主动配电网(ADN)。基于智能计量技术的开发和信息和通讯技术(ICT)的发展,ADN可以延缓投资、提高响应速度、网络可视性以及网络灵活性、较高的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较高的自动化水平、更容易地接入DER、有可能降低网络损耗、更好地利用资产、改进的负荷功率因数、较高的配电网效率、较高的供电质量和敏感客户的可用性。
  当然,ADN的发展还会面临一些问题和障碍,如维护问题、涉及大量利益相关者时的通信复杂性、增加投资费用(设备、教育、软件)、缺乏经验、对于ADN特性的设定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DNO没有承担风险的动力、日常运行方式难以改变、现有规约和通信基础设施的能力。需要制定新的监管条例、DG规模继续扩大并被接到输电网、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安全性、主动网与现有被动网的不兼容性。
   自从1999年参加国际供电会议(CIRED)以来(那次我还上大会去发表论文),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科研水平与欧美又有了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在主动配电网方面。人家理想都快要变成现实了。国家之间的竞争在于精英之间的竞争,望现在还在为国家干事的人努力吧。
    此外,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难以跨越的界限,我最近为了快些完成明年葡萄牙2013CIGRE的稿件,先用中文天马行空地写了个关于探讨变化系统运行准则可能性的摘要,用google翻译了后以为略为修改就可完成英文稿,可是中文的顺序是“因为所以”,而英文的顺序是“所以因为”,所以一点都没省力。
  “可观性”体现在,主动配电网控制中心可以监测到主网、配电网和用户侧的负荷和分布式电源的运行情况,在此基础上利用态势感知技术预测其发展状态,提出优化协调控制策略。“可控性”体现在对分布式电源、储能、负荷等的灵活有效控制上。当优化协调控制策略制定出来以后,通过控制中心能够实现有效的执行。

[1] [2]  下一页


本文关键字:暂无联系方式电工基础电工技术 - 电工基础

上一篇:电力安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