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五五电子网电子知识机械设备技术交底无粘结预应力筋工交底 正文
无粘结预应力筋工交底

无粘结预应力筋工交底

点击数:7767 次   录入时间:03-04 11:57:07   整理:http://www.55dianzi.com   技术交底
    零点的确定方法是:将千斤顶加压到10MPa,在千斤顶上记下标记,作为测量无粘结筋伸长值的起始点,见图4-59中A点,然后逐步增加压力至20MPa,直至达到要求的最后压力值,并分组记录每级加压后筋的伸长值,可得出图4-59中B、C、D点。由于在弹性范围内,伸长值与应力成正比,因此可将图4-59中各点作成一直线并延长,与横轴相交于O1点,此O1点即是所求零点,无粘结束的总伸长值应为ΔL1+ΔL2。

    当实测伸长值与计算伸长值相差10%以上时,应进行分析研究。
    实测伸长值大于计算伸长值10%以上时,应停止张拉,检查计量仪表是否有误,必要时,应重新校核及标定。
    实测伸长值小于计算伸长值10%以上时,应找出原因后可以继续加压或将无粘结束放松,进行第二次张拉,但张拉应力均不能超过无粘结筋标准抗拉强度的75%。
    3.10.5  锚固及拆除设备:拧紧螺母后,可逐渐回油,放松无粘结筋,拆除千斤顶。操作中回油应缓慢进行,先切断电源,后搬动阀把至回油位置,然后给油将活塞退回原处,拆除千斤顶。
    锚杯埋放位置误差致使张拉力达到设计要求后, 杯露出板端面过长(大于50mm)或过短(小于20mm)时,应采取增设螺母或连接锚杯进行锚固。
    3.11  乙型锚具张拉工艺:
    3.11.1  施工准备:张拉前应将板端面清理干净,剥去外露钢绞线(钢丝束)的外包塑料套管,对锚具逐个进行检查,严禁地用锈蚀锚具。并逐根测量外露无粘结筋的长度,记录下来作为张拉前的原始长度。
    3.11.2  张拉:接通油泵、加压,当压力达到2.5MPa时,停止加压。调整千斤顶的位置,继续加压,直至达到设计要求的张拉力。当干斤顶行程满足不了张拉所需伸长值时,中途可停止张拉,作临时锚固,倒回千斤顶行程,再进行第二次张拉。两端同时张拉时,两端张拉速度要保持一致,压力差不应超过10MPa。
    3.11.3  顶压及拆除设备:顶压有二种方法,液压顶压和弹簧自动顶压。液压顶压是用手动泵给顶压器加压。当张拉到控制应力时,停止加压,在保持所需压力下,用手动泵给顶压器加压,压力达到30MPa时,顶压器和千斤顶同时缓慢回油,最后拆除张拉设备。采用弹簧顶压时,当张拉到要求控制应力时,即可回油,由于用弹簧顶压器进行锚固顶压,锚具内缩量较大;应采取二次张拉。第二次张拉时,必须卸去顶压设备,换上支承架,将千斤顶支承在构件上。张拉时必须使千斤顶与锚具保持在同一轴线上,加压位应取设计控制应力值。采用开口式垫片,垫在锚具与承压板空隙处。
    3.11.4  测量记录:张拉后再次测量无粘结筋外露长度减去张拉前测量的长度,所得之差为实际伸长值,用以校核计算伸长值,其偏差为+10%或-5%。
    3.12  锚固区的防护必须有充分防锈和防火的保护措施,严防水气进入,锈蚀锚具或预应力筋。
    通常有两种做法:
    3.12.1  锚具外面外包钢筋混凝土圈梁。对甲型锚具,应先用油枪通过锚杯注油孔向塑料保护套筒内注入足够的润滑防锈油脂,待注满(油脂从另一注油孔挤出)后,方可外包钢筋混凝土。对乙型锚具,应先将外露无粘结筋切去,仅留20cm,然后将其分散弯折,再浇筑混凝土。
    3.12.2  将锚具预先埋入混凝土构件内,待张拉后,切去多余无粘结筋(必须用砂轮锯,不得用电弧或氧乙炔焰),用环氧砂浆堵封。
    3.13  无粘结筋张拉完毕后,应填写施加预应力表格,出操作人员签名备查。归档资料有:高强钢丝或钢绞线、锚夹具钢材出厂证明及力学性能复试报告;无粘结预应力筋及锚夹具合格证明;传感器、配套油泵千斤顶标定试验单;无粘结筋张拉伸长值记录。
4  质量标准
    4.1  保证项目:
    4.1.1  制作无粘结筋的钢丝和钢绞线应分别符合国家标准《预应力混凝土钢丝》
(GB5223—85)和《预应力混凝土钢绞线》(GB5224—85)的规定。
    检验方法:检查出厂质量证明书和试验报告。
    4.1.2  无粘结筋的涂料层、包裹层的材料的质量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
    检验方法:检查出厂质量证明书。
    4.1.3  无粘结预应力使用的BUPC体系的甲型锚具、乙型锚具的质量应符合(DBJ01-7-90) 第二部分第三章的有关规定。见4-45。
    检查数量:按混凝土施工规范第六章第6.2.12条的规定抽取试件。
    检验方法:检查锚具出厂证明和外观检查、硬度检查、静载锚固性能检验报告。
    4.1.4  混凝土强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
    检验方法:检查同条件养护混凝土试块的试压报告。
    4.1.5  锚固阶段张拉端预应力筋的内缩量,甲型锚具不大于1mm,乙型锚具不大于5mm。
    检验方法:检查施加预应力记录。
    4.1.6  钢丝镦头强度不得低于钢丝标准强度的98%,其外形尺寸及外观质量应符合要求。
    检验方法:检查镦头强度试验报告。
    4.2  基本项目:
    4.2.1  每束无粘结预应力筋张拉锚固后实际预应力值与设计规定值的相对允许偏差为±5%。
    检验方法:检查施加预应力记录。
    4.2.2  断丝和滑丝的数量应不超过结构同一截面钢丝总根数的2%。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全面观察或检查施加预应力记录。
    4.3  允许偏差项目应符合表4-47的要求。
                       无粘结筋端部节点安装及束型偏差               表4-47
顶    目 允许偏差 (mm) 检  查  方  法
端部节点承压板垂直偏差 ±3 
拧入锚杯长度
甲锚定位连杆
露出模板尺寸偏差 不小于20
+10
-5 
量测

无粘结筋张拉端外露尺寸 不小于600 
曲线筋在张拉端模板内侧垂直承压板平直段长度 不小于300 
间距
无粘结筋  控制点矢高偏差
水平偏差 20
±5
±30,目测横平竖直 
洞口处无粘结筋尺寸要求详图

 a不小于75
b不小于300


 量测

5  成品保护
    5.1  无粘结筋应按不同规格分类成捆、成盘挂牌堆放整齐。露天堆放时,需覆盖雨布,下面应加垫木,防止锚具及无粘结筋锈蚀,严禁碰撞踩压堆放成品,避免损坏塑料套管及锚具,供现场张拉使用的锚夹具,需涂油包封在室内存放,严防锈蚀。
    5.2  无粘结筋在运输中,应轻装轻卸,严禁摔掷及锋利物品损坏无粘结筋表面及配件。吊具用钢丝绳需套胶管,避免装卸时破坏无粘结筋塑料套管,若有损坏应及时用塑料胶条修补,其缠绕搭接长度为胶条1/3宽度。
6  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6.1  无粘结筋用的钢丝、钢绞线,不允许有死弯,见死弯必须切断。成型中每根钢丝、钢绞线应为通长,严禁有接头。
    6.2  无粘结筋选用时,筋长小于24m时,一般选用钢丝束;大于24rn时,以选用钢绞线为宜。
    6.3  无粘结筋的设计张拉控制应力值σcon一般为预应力筋标准抗拉强度的70%,必要时可提高到75%。为了减少预应力筋的松弛影响,施工时可采用超张拉法方法,但最大张拉力不应超过无粘结筋标准抗拉强度的75%。通常张拉方法可采用一次超张拉,即0→10%σcon,或二次张拉,0→100%σcon现放松到0,将垫板紧压后再第二次张拉0→100%σcon
(σcon为设计张拉控制应力)。
    6.4  无粘结筋曲线配置或长度大于24m采用两端张拉法时,两台设备张拉速度应保持一致。
    6.5  无粘结筋张拉顺序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如设计无特殊要求时,可依次张拉。
    6.6  为了避免大跨度现浇梁施加预应力过程中产生柱顶附加弯距及柱支座约束的影响,梁端支座可采用滑动一铰接式钢支座,详见图4-60,待预应力筋加后,支座再与梁端埋件焊接,并用混凝土浇齐。

图41—钢托座;2—柱
 
7  质量记录
    本工艺标准应具备以下质量记录:
    7.1  混凝土强度试件试压报告单。
    7.2  无粘结预应力钢丝、钢绞线出厂质量证明。
    7.3  预应力钢丝、钢绞线机械性能试验报告单。
    7.4  无粘结预应力锚具合格证及检验记录。
    7.5  镦头强度试验报告。
    7.6  预应力张拉设备校验记录。
    7.7  无粘结预应力筋铺放隐检记录。
    7.8  无粘结预应力筋张拉记录。
    7.9  封端混凝上强度试件试压报告单。
    7.10  封端混凝土用水泥出厂合格证。
    7.11  设计要求的其他技术资料。
 

上一页  [1] [2] 


本文关键字:预应力  技术交底机械设备 - 技术交底

上一篇:人工挖土交底

《无粘结预应力筋工交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