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五五电子网电子知识电工技术电工技术六代IGBT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发展概况 正文
六代IGBT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发展概况

六代IGBT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发展概况

点击数:7872 次   录入时间:03-04 11:38:25   整理:http://www.55dianzi.com   电工技术
  温度变化时保持压降一致,达到均流目的。否则会造成IGBT器件因个别原胞过流损坏而损坏。

  4,提高断态耐压水平,以满足应用需要。

  上表列出数据表明:

  1,在同样工作电流下芯片面积、通态饱和压降、功率损耗逐代下降。关断时间也是逐代下降。而且下降幅度很大。达到了增加电流密度、降低功率损耗的目的。

  2,表上列出的“断态电压”即是Vceo,发射极和集电极之间耐压。这是应用需要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

  采取了哪些技术改进措施

  在硅晶片上做文章,有很多新技术、新工艺。IGBT技术改进措施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1,为了提高工作频率降低关断时间,第一代、第二代早期产品曾采用过“辐照”手段,但却有增加通态压降(会增加通态功耗)的反作用危险。

  2,第一代与第二代由于体内晶体结构本身原因造成“负温度系数”,造成各IGBT原胞通态压降不一致,不利于并联运行,因此当时的IGBT电流做不大。此问题在第四代产品中采用了“透明集电区技术”,产生正温度系数效果后基本解决了,保证了(四)3中目标的实现。

  3,第二代产品采用“电场中止技术”,增加一个“缓冲层”,这样可以用较薄的晶片实现相同的耐压(击穿电压)。因为晶片越薄,,饱和压降越小,导通功耗越低。此技术往往在耐压较高的IGBT上运用效果明显。耐压较低的如几百伏的IGBT产品,晶片本来就薄,再减薄到如100到150微米的话,加工过程极容易损坏晶片。

  4,第三代产品是把前两代平面绝缘栅设计改为沟槽栅结构,即在晶片表面栅极位置垂直刻槽深入晶片制成绝缘栅。栅极面积加大但占用晶片位置减小,增加了栅极密度。工作时增强了电流导通能力,降低了导通压降。

  5,第四代非穿通型IGBT(NPT)产品不再采用“外延”技术,代之以“硼离子注入”方法生成集电极,这就是(五)2中提到的“透明集电区技术”。除已提到的产生正温度系数、便于并联运行的功能外,主要还有:

5.1不必用辐照技术去减少关断时间,因为“透明集电区技术”也有此功能。因此不存在辐照使通态压降增加而增加通态损耗的可能。即(五)1中提到的“危险”。

  5.2不采用“外延”工艺和“辐照”工艺,可以减低制造成本。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本文关键字:技术  电工技术电工技术 - 电工技术

《六代IGBT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发展概况》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