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善于联想、推测、假设各种“可能”,开发思路。例如:场脉冲异常在以前的模拟彩电中可能造成黑屏或死机、不开机,在数字电视中会怎样?数字电视将传统的视频信号重新编排,而场脉冲是视频编码所依赖的基准信号之一,所以场脉冲异常可能造成编码混乱,产生图形、色彩、同步等方面种种怪现象。检修一台王牌HID29189彩电,无图像、满屏竖直彩带,检查数字板上的行、场脉冲,发现一只场脉冲放大管开路,换后故障排除。本例快修成功的关键是及时想到场脉冲异常的可能性,因此在检修时多了一手。
五、双剑合璧突重围
如果能够把握住原理,根据故障特点分析得出诸如“行激励不足”、“存储器误码”、“电源稳压失控”之类的定性判断,或者根据原理分析到哪些“可能”、甚至推测到哪个元件或电路细节,这对快速检修是十分有利的,属于传统中提倡的侧重于理论的技术模式。
如果搞不懂原理、摸不清头绪(这种情况是很多的),就直接从实物上去查找故障,比如直观检查、检测关键元件、换下可疑元件,这又是一检修方法。这里所说的实物,包括元件、电路板等等,也把总线数据算进去,因为它也是看得见的、并且需要维修员动手来改变。这种思路,看起来没学问,因此不被看重,但在实际维修中是不能没有的,并且可能演化为飞刀式的技巧,像经常用到的“盲修”就是基于这种思路。有时虽然有一定的原理知识,也懒得去分析,而喜欢直接检查实物,因为这条路往往更近、更直接。
主抓原理或主攻实物,两种思路各有优势,又互助互补。例如对付接触不良等软故障,从原理上先确定范围,检查实物时就省劲;某些分析不透的故障,通过检查实物找到故障,修好后再回头分析,更容易理解原理和提高技术。维修员根据自己的技术条件和所面对的具体情况,及时地、正确地将检修思路倾向于原理或实物,才能避免走弯路,最快地获得成功。
下面通过对一个典型故障的判断思路,来明确两种思路各自的合理性和优势。
飞利浦新单片(TDA8841等)和超级单片(T13A9380等)机芯,冷开机时底色不停地变化,原因是显像管座受潮,故障机理是:显像管座受潮导致加速极、聚焦极电压不稳定,进一步导致阴极发射不稳定,自动阴极电流校正电路不断地“校正”,但校正总是落后的,终因“不稳定”和校正时间差,造成RGB瞬间不平衡,表现为色彩变化(工作正常时若调整加速极电压也会出现色彩变化)。某徒弟出师多年,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习惯侧重于分析原理,我问他如何判断该故障,他便从飞利浦自动阴极电流校正技术的特殊性开始分析,联系到显像管工作电压不稳,又归结到显像管电路,最后联系易损的实物推测为管座、高压包、高压帽漏电。一人门不久的徒弟,随我上门维修该故障,我问他如何检修,他脱口而出:
先换管座试试。再问为什么这样想,答:凉机子不行、热机子正常,这毛病像是受潮(抓住了贴近实物的特点),管座是最常受潮的(联系实物)。可见,不管哪条思路,只要走对了就能够快修。
六、身陷困境施奇招
在无图纸、无经验、无资料等不利条件下如何检修、能否快修?要回答这一问题,似乎要看你技术水平如何,其实不能完全归结为水平,策略也是很重要的。
1.心中有图。放大电路、振荡电路、开关电路等等,以及常见的单元电路、常见的集成块和组件,其原理和结构是相对固定的;各种条件和信号也有相对稳定的路数……把这些东西记在心里,就是用得最多、最称手的“基本电路图”。
2以“块”代图。集成块是实际检查的中心或重点电路,以集成块引脚功能、电压数据等资料作为基本图纸,一般就够用了(若有内外简要电路就更好),而且收集、整理、携带、查阅都更为方便。如果手中集成块资料足够多,心里就有底气;如果头脑中“内存”着集成块的引脚功能,检查起来就特别利索。所以要积极搜集集成块资料,并且投入精力记忆引脚,搞明白英文标记的含义。
3.实地侦察。电路板上总有一些显眼的元件,像大电容、高频头、行推动变压器等,还有插头、组件插脚等也属于容易检测的部位,其插脚上的英文字母是很好的图标。
日常维修即使具备图纸,也用得不多,而总是从显眼处着手检查。
4.对照比较。某种机芯或机型没修过,某种故障现象没见过,是不是就没有经验?
不是。基本知识和检查方法是有的;集成块、元器件总有认识的或熟悉的;哪里容易损坏、哪里容易检查是有经验的;类似故障在其他机子上可能见过;同一公司的机芯,其技术特点有相似之处,因此可参考其他机芯的检修经验……具备这些经验就可以沉着应战。
5.着眼热点。出手就查关键件、易损件、焊点、插头等故障率高、容易检查的地方。
上一篇:束电流控制电路的检修思路及步骤